第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昆仑山下的文化共建
李长春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十年发展成就展
西藏壁画文保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
文化青年走基层实践活动启动
吉林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冯国佩等获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山东:今年完成文化站长轮训工作
河南:专项资金扶持动漫产业发展
李长春参观党的十七大以来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成果展




 中国文化报 >  2012-03-1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昆仑山下的文化共建
——走进高原明珠格尔木

    本报记者  李晓林

    从青海省格尔木市沿着青藏公路一直向昆仑山进发,过了纳赤台,海拔6178米、终年积雪的玉珠峰就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在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如何一番景象?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玉珠峰脚下的昆仑山矿泉水有限公司,这里有300多名员工。在他们的生活区,记者看到,宿舍里除了水电暖气,还接入了供氧的管道,每个房间里都有4条网线。在活动区域,公司还设置了网吧、图书室、台球室、卡拉OK厅等,而这些与食宿一样,都是免费的。

    文化事业是民生事业

    这个企业是格尔木“具体而微”的文化建设的一个例子。格尔木是随着青藏公路的建设和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它的辖区虽然有近12万平方公里,但市区只有3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万。格尔木城市周边方圆几百里内几乎都是戈壁,相对封闭的环境让这里的文化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在郭勒木德镇文化站,几个妇女在电脑前聊得很开心。记者上前一看,屏幕上是一道道看起来很诱人的美味佳肴,原来她们正在浏览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发现喜欢的菜谱就不免一起讨论。她们说,家里的男人都在城里打工,每天孩子上学后,她们闲着没事经常会来文化站转转。在镇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总有不同的团体在扎堆活动。格尔木有着漫长的冬季,在无法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时候,农牧民就需要娱乐活动放松身心。郭勒木德镇居民由8个民族组成,能歌善舞的天性让各个村庄的农牧民们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在这里可以看到蒙古族安代舞,也可以听到青海花儿。

    在移民新村——长江源村,环绕中心广场的除了学校、卫生所,还有2010年新建的镇文化站。据了解,刚刚迁移到这里的时候,由于语言障碍以及对城镇生活的不适应,离开了牧场的牧民一时无所适从,后续生活成了突出问题。文化站协助镇政府及村委会开办了培训班,请来老师教授藏族特色手工艺的制作方法,还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设备进行各种宣讲和培训,开阔村民的视野。如今,这里已有很多年轻人走出去工作,而那些从事民族手工技艺的村民每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担负着400公里外高山上的牧业村的文化指导工作,包括建设村文化室、组建岗尖梅朵艺术团、提供流动文化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时,还受益于格尔木市制定的城市对农村文化援助制度,得到了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帮助,而村企共建、企居共建正是格尔木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共建成为最好的选择

    在格尔木市建安社区有一个文化驿站,这里原是天阳工贸公司的办公地点。开始他们把二楼作为从矿上回来的职工休整娱乐的地方,后来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投入100多万元添置设备,与街道一起建起了文化驿站。

    格尔木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型城市,这样的城市在西部并不少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不只是对政府的支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当地政府囿于财力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共文化建设时,借助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比如,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中,青海省只有两家文化馆进入了一级馆行列,其中就包括格尔木市文化馆,不过如果仅从面积来看,其4000多平方米的馆舍面积显然无法与石化基地职工活动中心的1万多平方米相比。(下转第二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