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青岛记者 毛公强 通讯员 许 栩 王 璇 于珊珊
初春的一个早晨,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辛安街道港头陈社区,陈淑玲和伙伴们正在排练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从语言到表情、从台词技巧到舞台表演,她们颇有几分专业范儿。“现在大家能走上舞台表演小品,都是小王老师的功劳呢。”陈淑玲说。
被陈淑玲夸奖的小王老师名叫王琨,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年被辛安街道聘为社区文化指导员。“我的‘根据地’在李家泊子、港头臧、港头陈和蜊叉泊社区。”主要负责语言类文化节目指导的王琨说,在各个社区分发剧本、彩排、对剧本是他每天的工作。
王琨到来之前,社区没有排练过小品。“扭扭秧歌、踩踩高跷”是居民们所有的文化生活。2010年8月,青岛市开发区实施文化惠民战略,在辛安街道推行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公开招聘了5名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为全职演艺创作人员,并成立辛安艺术团。这5个人要负责该街道辖下44个“村改居”社区、3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的文化指导工作。
“刚毕业给他们做辅导的时候,我心里也很忐忑,渐渐地被老百姓的淳朴、热情所打动,不知不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王琨说,两年多的社区文化指导生活也让自己长进不少。这两年,王琨编排了大量贴近百姓生活的语言类节目——表现“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山东柳琴戏《和谐辛安赞》、《创城你我他》,展现辛安旧村改造的小品《拆迁风波》、《新房之夜》,围绕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开通编排的小品《非常紧张》……在王琨的指导下,港头臧社区还举办了全部由本社区居民参与的港头臧社区专场文艺演出。
王琨的到来把社区居民的精神劲儿一下子提了起来。“以前不敢上舞台,现在不同了,都在比谁演得好。”陈淑玲告诉记者,有了社区文化指导员后,社区里闲着的人少了,一有空就围在一起交流文艺活动的体会,大家也多了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
近两年来,这些年轻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就像和煦春风,吹得社区文化绿意盎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作各类节目20余个,获得了众多奖项。其中,小品《新房之夜》和《非常紧张》将代表山东省参加2013年的全国群星奖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