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昆仑山下的文化共建
《初到东京》庆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
京剧四名家集体收徒
青岛:社区来了文化指导员
宁夏今年将办6件文化惠民实事
茅台公司发布酒文化品牌
云南剧院联盟在普洱启动
卢耀武同志逝世
湖南通道多个侗寨被焚毁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3-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月发生3起火灾 侗寨安全与保护令人关注
湖南通道多个侗寨被焚毁

    本报驻湖南记者  黎 鑫  张 英

    3月9日,当人们还在为“2·13湖南通道侗寨火灾”的受灾群众献爱心时,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上湘村一居民因使用电暖炉不慎引发火灾,造成41栋木房子被焚毁,191名群众直接受灾,所幸无人员伤亡。

    据播阳镇镇长石深辉介绍,目前救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受灾群众已得到妥善安置。“此次大火发生地点距离2·13发生火灾的独坡乡骆团村、新丰村有几十公里,不属于申报世遗的范围。”石深辉说,通道县准备申报世遗的侗寨主要集中在坪坦河流域,距离上湘村很远。

    一个月内发生3起火灾

    实际上,这已是通道县一个月之内发生的第3起火灾。

    2月13日,通道县独坡乡的新丰村、骆团村(两村同处一个自然大团寨)发生房屋火灾,共烧毁房屋70余栋,直接受灾群众5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幸无人员伤亡。2月18日,火灾原因公布:不排除电路老化。

    3月1日,通道县陇城镇陇城村八组发生一起房屋火灾,烧毁房屋2栋,受灾农户4户,受灾人口17人,其中死亡1人、受伤2人。火灾原因尚未公布。

    3月9日发生火灾的上湘村,曾是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的拍摄点。据了解,火灾因村民黄某在家使用电暖炉不当而导致。

    一个月内接连发生3次火灾,通道县这一令人扼腕的悲剧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呀哈你”在微博上说:“大火,让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通道古镇以一种令人惋惜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痛心!”网友“磊”则在微博上表示:“通道是怎么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同情又愤怒!有了惨痛的教训不吸取,还让杯具重演,真让人失望!”

    隐患排查治标不治本

    尽管客观上存在木结构建筑容易着火、阴雨天气用电取暖多等原因,但通道县在一个月内接连发生3起火灾,无疑让人质疑其消防工作的落实。

    据通道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新丰村、骆团村发生大火后,通道县对全县100余个侗寨进行了集体消防隐患排查,同时和每户都签订了安全消防协议。

    石深辉向记者证实,2·13火灾后,播阳镇对辖区内的侗寨进行了隐患排查。他强调:“火灾隐患排查工作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并不是因为独坡乡大火发生后才重视该工作。”

    究其原因,当居民习惯于使用电器后,侗寨便被“架在火上烤”了。

    “电火是侗寨的最大隐患。”石深辉表示,由于侗族习惯居住于大团大寨,房屋密集,且大半是木质结构,极易引发火灾。“这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气温较低,用电取暖的村民较多,加之防火意识不强,造成了此次大祸。”

    “侗寨火灾的原因,与当地经济条件有关,也与侗族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习俗等密不可分。”通道侗族自治县文联主席杨旭昉说,侗族人习惯“聚族而居”,房屋鳞次栉比,几无防火分区。如上湘村的侗寨老房子有100多栋,房子间的通道只有1米多宽,一旦着火,火势很容易蔓延。

    据了解,侗寨房屋多以木质结构为主,一般为3层,第一层堆放草料、粮食等杂物以及关养牲畜;第二层供人居住,设有火坑、火塘等,村民千百年来形成了在二楼木地板上烘烤食物、取暖的生活习惯;三楼一般存放粮食,一旦遇火则容易导致火势猛涨。

    当地基建设施落后,也是一大问题。如新丰村、骆团村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的大山深处,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一条20公里的狭窄山路,从县城乘越野车前往新丰村、骆团村得花两个多小时,大型消防车根本无法驶入。

    石深辉认为,侗寨防火除了进行隐患排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得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

    此前,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侗族地区推行了新型防火方式“寨改”:第一步是拆出防火线;第二步就是电改,即对老化电路进行改造;第三步是水改,家家通水管,建立消防池等;第四步是灶改,劝说侗族群众将灶从二楼搬到一楼,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

    但通道县的222个大寨中迄今只有近百个寨子完成了“寨改”,上湘村和骆团村、新丰村均属于未改造之列。“住户多、房子密集,寨改的困难很大。”石深辉无奈地说。

    但据记者了解,通道不少乡村存在消防器材短缺、村民缺乏消防训练、引水沟渠破败、村干部入户查电路流于形式等问题。

    专家建议使用新材料

    除了被大火吞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导致通道当地的传统侗楼数量每年都在减少。在通道县的城东村、吉利村等村寨,现代样式的高楼大厦正在取代古老的侗寨。

    2·13火灾后,围绕灾后重建方案,村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古老侗寨本身的一些缺点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另一种是现代样式的砖楼严重影响了侗寨原有的美观。如何在传统民族特色和现代消防安全之间找到结合点,让侗族民众住得舒服安全,又不破坏侗寨独有的美观,是一个不容易破解的难题。

    身为侗族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教授邓敏文认为:“保护好历史遗存下来的有价值的旧建筑,逐步使用新材料建造具有传统风格的新建筑,是侗寨防火的根本之道。”

    杨旭昉建议,尽量保持侗寨传统木楼外观不变,而从房屋内部结构上下工夫。如尝试在房屋内层使用红砖,外层则按照侗楼传统样式用木板进行装饰。另外,政府可以尝试在离原村庄不远的地方划出地皮来建现代化的砖房,原来的侗楼则就地保护。

    一个月内发生3起火灾,除了通道县相关部门工作不力外,更有一个现实难题浮现: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民居怎样融合?

    以客家土楼、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等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民居,展现了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传统民居已不能满足当代人对通风、私密、采光、照明、卫生等的居住要求。

    由这种差别引申而来的是,对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迫在眉睫。既要让居民继续居住,让传统民居所营造的“大家族、小社会”的文化氛围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又要为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等非遗项目提供传承环境,避免陷入无人学习、无法传扬的困境。

    这注定是一个两难的“改造”。

    因为这种改造,往往与电气化等现代工业产品相结合,很容易对建筑本身“伤筋动骨”,换言之,可能使得传统民居不再“传统”。而且,这种改造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谁来投资,谁来组织,谁来落实?具体到通道侗寨,拆除部分房屋进行防火带建设,如何补偿?拓宽通往侗寨的道路,何处筹资?一个个,都是难题。

    由小及大,通道侗寨的尴尬也是各地传统民居现代化改造中共同面临的。何以化解?单靠文保部门恐怕难以破题,尚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简 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