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林 培
近几年来,深圳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呈上升趋势。诸多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深圳的国际形象日益彰显。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举办,成为深圳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利用这个契机,深圳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年轻、富于活力的城市的美好形象。
2012年深圳对外文化交流又有更多部署。著名钢琴家郎朗获聘成为深圳首位国际形象大使,并于近日前往德国展开“聆听深圳——郎朗和他的城市”柏林专场推介会,以推动深圳与世界各国更多的文化交流、扩大深圳的国际影响力。
大打“友谊牌” 发展国际友城
2011年12月,由深圳市外事办与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共同举办的深圳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周拉开帷幕,来自法国、德国、波兰、以色列、韩国等国的艺术家共111人汇聚鹏城,打造了一场芭蕾、爵士乐、民俗舞蹈、声乐和管风琴独奏等多个门类的艺术视听盛宴。这周,市民在深圳大剧院聆听完由德国法兰克福多彩爵士四重奏乐团带来的“世界的旋律”后,又能在盐田区政府广场观赏到南太平洋地区的土风舞蹈,无需办理签证,无需舟车劳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来自大洋彼岸、原汁原味的饕餮大餐,这实在是一件美妙惬意的事。
自2007年以来,深圳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周已成功举办3届。国际友城的艺术家们为深圳带来了歌剧、民间歌舞、绘画、海报、摄影等不同门类文化艺术作品,上演了多场别开生面、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盛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今,这个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深圳促进国际友城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多边文化交流品牌。
目前,深圳共有包括美国休斯敦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埃及卢克索市等在内的13个友好城市,以及意大利都灵市、日本大阪市、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卢旺达基加利市等在内的23个友好交流城市。这些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成为深圳进行城市推广、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走向世界的纽带。
利用国际资源 推动艺术交流
2012年2月2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圳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吹响了文化强市建设的号角。
深圳积极“借力”,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作为目前国内设施最好的音乐厅之一,深圳音乐厅无论从硬件上还是队伍管理上,都与国际接轨。21世纪初,深圳音乐厅加入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谋求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编织国际演艺网络。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对外文化交流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是由环太平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著名表演场地所组建的联盟,联盟中任何一个成员同别的艺术团签定的演出条件,其他成员也受用,这就可以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在深圳开足马力发展文化的同时,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深圳对外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础。2008年9月,深圳画院接待了来自南非、贝宁、科特迪瓦、肯尼亚、埃及5国颇有影响力的5位艺术家,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客座交流创作活动,包括采风、创作、交流、讲座和展览。自此后,深圳画院先后接待了来自古巴等1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20多位艺术家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客座交流有力推动了多国美术成果的交流与艺术家的合作。深圳画院的客座艺术家制度正是得益于画院良好的硬件基础及完善的管理制度。除了展览厅、各类画室、装裱和版画工作室外,深圳画院还专门配置了带客房的客座画家画室及各项配套设施,为客座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中国元素中国风” 吹向五洲
对外文化交流,除了将国外的优秀文化引进来,最重要的还是让文化走出去。拿什么走出去?拿“民族的”。人们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深圳这座拥有全国56个民族和世界五大洲移民的新兴城市,并不缺乏“民族的”。
2011年8月,深圳歌舞团受文化部选派,远赴南太平洋斐济、汤加举办《中国元素中国风》主题音乐晚会。演出集合了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杂技舞蹈,包括组舞《中国元素中国风》,综合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通过传统与时尚的巧妙结合,集中展现中国文化的动人魅力;维吾尔族群舞《掀起你的盖头来》则展现维吾尔族姑娘小伙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藏族舞蹈《康定情歌》舞出喜马拉雅山下藏族儿女快乐的生活。浓浓的“中国风”吹到了海外,向南太平洋的观众们展示了中国元素的艺术魅力。
在深圳举办的众多多边文化交流活动中,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也很成功。它是由深圳市政府主办的常设性国际艺术展事,以双年一展、单年举行论坛的模式,组织多国艺术家进行水墨创作,推动传统艺术走向世界。对外文化交流处负责人说:“这个活动承担着水墨画创作和发展平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