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郑金池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教育创新金奖
“画照片代写生”,行吗?
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初赛举行
江苏试点推广“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
人大附中联合国总部演出获表彰
《钱学森》等34部影片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曲艺创作人才为何如此稀缺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3-2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艺创作人才为何如此稀缺

    本报实习记者  杨  迪

    创作人才匮乏,一直是让曲艺界人士忧心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又提到要加强对曲艺人才,特别是创作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而记者了解的情况是,国内针对曲艺教育的专业院校极少。目前,国内的曲艺专业院校仅有两所:位于天津的原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以及南方的苏州评弹学校。

    院校少专业少

    据了解,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是1986年设立的以培养曲艺演员和作者为目标的综合性曲艺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现已并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成为一所高职学院。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主任石俊平称,艺术职业学院目前已经不设创作专业,原因是学历太低,没有人报名。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张海涛对记者说:“头几年还有这种专业,现在已经没有了。曾经设立过曲艺文学创作专业,这个专业需要的技巧性很强,曲艺作者可以专门去学,但是创作这个东西是要自己去领悟的,很难做到专门的培养,曲艺作者可以靠自己的领悟慢慢成长。我们也曾经开设过曲艺表演和创作专业,为了表演人才表演时能具有适应性,针对表演人才开设创作相关课程,但是分量不重。而且我们学校是高职院校,国家在文学性方面对高职院校有一定的限制。虽然有想法,但近几年我们已没有相关课程了。”

    苏州评弹学校校办的一位老师也向记者透露,苏州评弹学校主要是培养表演人才的,暂时没有专门培养创作类人才,也没有培养创作人才的计划。评弹艺术的创作类人才一般都是各剧团培养的。

    相声是曲艺艺术中广为人知并广受喜爱的一门曲艺形式。为了培养高层次相声创作和表演人才,姜昆、冯巩等曲艺界领军人物曾联合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开设了相声班。记者分别联系了这两所知名艺术类院校,据北京电影学院宣传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介绍,学校现在已没有任何曲艺创作相关专业和培训班,中戏2001年开办的成人相声大专班在多年前就结束了。

    创作人才培养难度大

    创作人才需要很多基础专业知识,要成为能编能写的人才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缺乏对曲艺专业的了解,缺乏相关知识,很多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条件、没接受过相关教育,过早地放弃这条路,甚至下不了决心走上这条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听到记者说创作人才少时,不禁苦笑道:“曲艺界何止是创作人才少啊……。不过确实创作人才比起表演人才情况更明显,问题更大。”

    针对培养创作人才需要的过程、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吴文科表示,曲艺创作人才尤其是剧本创作和音乐设计人才的培养,其实与其他文艺门类创作人才的培养一样,具有共同的规律,需要专业的培养。只是,曲艺创作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曲艺行业自身的特点,包括熟悉各自曲种的表演形式与审美特点。这就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的曲艺知识包括历史与理论,进行必要的创作训练和实践。遗憾的是,当今的创作人员,大多是属个人爱好或工作需要转向而来,较少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无法熟练掌握厚实的创作基本功。再加上当今艺术文化生态的恶化,较难涌现出大量杰出的创作人才与相应的杰作。

    造成难见创作人才的原因是复杂的。吴文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曲艺创作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孵化缺乏相应的教育机制——全国仅有的两所曲艺专科学校即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和苏州评弹学校的教育架构,无法满足数百个曲艺品种专业创作人才的培养需要;二是行业伦理紊乱——重表演、轻创作的偏颇观念,以及同工不同酬的行业分配机制,导致曲本创作乏人问津。换言之,在名演员演出一场动辄收入数万元,而写一个曲本稿费极其微薄的情况下,即使有人可以创作,也会迫于生计或心理不平衡而转向去写电视剧本等等。包括演出节目单上和主持人报幕的时候,也很少提及曲本作者的现象,也极大地损害着创作人员的职业尊严与创作积极性,很难吸引人们去从事曲艺创作;三是社会上一些人对于曲艺的无知和成见,束缚了包括曲艺创作人才在内的从业人员积极性。比如,前些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招收和培养相声表演专业的本科生,消息一出,许多媒体和公众,不是对曲艺包括相声演员为何要由电影学院培养存疑;反而质问:说相声也要上大学吗?而在一个十分注重文凭的时代,国家没有开办曲艺本科教育的遗憾,使得没有谁会让自家的孩子去干一个连走向社会的基本通行证也拿不到的行业。

    破解人才匮乏尚需政府扶持

    随着外来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科技的普遍运用,曲艺等中国传统艺术却进入了一个不受重视、无传承之人的尴尬境地。如何能重振传统艺术的“雄风”?多多“吸收”后来人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这个课题却迟迟未被解决。

    吴文科称,在当今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曲艺创作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从顶层设计的改革入手,给曲艺等传统艺术的现代人才培养以平等的途径和出路即相应的政策通道,让曲艺等传统艺术享受平等的人才孵化待遇。否则,在传统的曲艺传承机制包括人才孵化方式已然式微的情况下,要想培养大批优秀的曲艺创作人才,根本是不可能的。

    吴文科对现今曲艺界面临的困境很是感慨,他说:“社会上包括文艺界的许多人,实际上是从心里不重视乃至轻视曲艺及其创作的。殊不知,连大作家老舍和王蒙,也都承认相声等曲艺的曲本很不好写,技巧较难掌握,需要特殊的训练和特别的天赋。这说明曲艺及其创作自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与规律,即便时髦如电影学院,也很难培养合格的曲艺人才。因此,谁如果还喜欢曲艺,起码不能再存有类似的偏见。否则,还想要听到满意的相声等等,对不起,那只能是痴心妄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