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吉莉莉
近年来,印度电影业在进军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方面做出不少努力,取得了很多突破与成果。2006年出品的影片《永不说再见》和《追踪再现》,海外票房收入分别达到4.45亿卢比和3.2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500万和3900万元),与其在印度国内的票房收入基本持平;2009年底上映的影片《三个傻瓜》,更以7.1亿卢比的收入创下了印度影片海外发行的票房纪录,在印度电影界引起轰动。归结印度电影业进军海外的招数,主要是推广、合作、投资这“三板斧”。
第一板斧:海外推广招数多
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电影节,提高印度电影的国际知名度。除不断选送多部影片、派遣著名影星参加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外,对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举办的较有影响的电影节,印度电影界也积极参与。2010年5月,印度新闻与广播部常秘(常务副部长)拉胡·梅农亲自率团前往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推广印度电影。
在海外举办电影颁奖典礼。印度很多电影节颁奖仪式都选择在海外举办,以争取国际电影界和媒体的关注。其中,“国际印度电影学院奖”颁奖典礼是专门为在海外推广宝莱坞电影设定的年度颁奖仪式,自2000年起已在英国、南非、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阿联酋、泰国及中国等国举办。
在国外拍电影。在国外拍摄外景是印度电影的一个传统,也是印度电影浪漫主义的体现。在国外拍摄外景还有另一层目的,那就是通过电影场景的国际化来增强海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认同。
加大海外推广和发行力度。全世界有3000多万印侨和印裔,这是印度电影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目标人群;英国和美国是印度电影的主要海外市场,其票房收入分别占印度电影海外收入的30%左右;近年来,中东地区也成为印度影片海外票房新的增长点。为推动印度影片的海外推广和发行,一批较大的印度电影发行公司都在海外设立了分公司,其中UTV在美国的分公司2008年上半年收入548万美元,位列北美影片发行公司前20名。
《三个傻瓜》可以说是印度电影业近年来在海外发行方面的成功典范,该片以在海外发行400个拷贝的成绩创下了印度影片的海外发行量之最。影片发行商、印度信诚娱乐集团旗下的Reliance BIG Pictures公司在海外发行上可谓不遗余力,除在各地媒体及地铁站等处投放电影广告外,该公司还对潜在观众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布定位,然后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包括电子邮件、海报、宣传页等)覆盖所有目标人群。他们多次举办以该影片为主题的推广活动,每次活动全体主创人员都参加。发行公司在电影上映之前还创立了专门的宣传网页,并在脸谱网上为观众提供与片中明星互动的平台。
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和生产,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这种调整首先表现为英语在印度影片中的广泛使用。近几年,很多宝莱坞出品的印地语影片开始使用英文片名,如《风筝》、《司机》、《醒醒,席德》等。据统计,2009年较受关注的81部印地语影片中,有49部使用了英文片名。此外,一些印地语影片的主题曲采用了英文歌曲,影片中有时还会出现英文对白。由于穿插大段歌舞,印度电影一般片长为18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而为了适应海外市场,一些印地语影片调整了片长。近期制作的一些印地语电影时间都有所缩短,有些专门在国外发行的版本还会剪掉歌舞片段,以符合海外观众的习惯。如2010年5月21日上映的新片《风筝》,就有124分钟和90分钟两个版本,分别在印度国内和海外市场发行。
第二板斧:国际合作巧加强
近年来,印度电影业通过合拍电影、提供外包服务等渠道,进一步推动与国外电影业的合作。
印度政府已经与德国、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国家签订了《电影合拍协议》,根据协议,印度与这些国家合拍电影时,申请程序相对简单,相关设备的进出口也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同时,印度政府策划建立出口促进委员会,负责推动印度影片的出口。随着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印度题材的电影引起了国际电影界的重视,多部合拍电影已出炉或者正在计划中,如印度红辣椒和达奉电影公司与美国福克斯星空传媒合拍的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等。
当代电影对特效的追求使影片后期制作的时间和成本不断提高。为降低成本,很多好莱坞电影选择了对电影产业链进行分解,将后期制作外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对熟练的技术和语言优势使印度成为一些好莱坞电影后期制作的外包生产基地。印度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影片的扫描、编辑、音响和画面特效以及包装等,在印度制作所需成本是英国的1/8,美国的1/4。2007年以来,印度孟买的Prime Focus公司为好莱坞电影《惊变28周》和英国独立电影公司的电影《河岸故事》等进行了后期制作。
此外,一些好莱坞电影公司还通过与印度电影公司合作或在印度开设办公室,将后期制作业务移至印度。2005年,《指环王》和《变脸》等影片的制片人Barrie M.Osborne与印度的视觉特效公司N Madhusudhanan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个专为电影制作高标准3D和视觉特效的公司;2007年奥斯卡视觉特效获奖电影《黄金罗盘》的后期制作也是由美国R&H公司设在印度的分公司完成的。在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外包服务的过程中,印度各大电影工作室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第三板斧:投资海外赢多方
在全球多家影业公司投资印度电影的同时,印度电影公司也主动出击,通过投资进军国际电影市场。
印度信诚娱乐集团在这方面可谓领军者,该公司曾投资美国电影明星乔治·克鲁尼、尼古拉斯·凯奇、金·凯瑞、汤姆·汉克斯等的电影公司,助其拍摄电影。2009年7月,该集团投资3.25亿美元与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建立合资电影公司,引起轰动。此外,该公司还进军海外影院市场,2008年在美国购买了230座影院,在马来西亚购买了50座影院。
2006年,印度娱乐公司UTV Motion Pictures 与美国的Overbook Entertainment及索尼娱乐签订了投资拍摄两部电影的协议,根据该协议,UTV与Overbook公司负责投资拍摄,而索尼公司负责影片的全球发行。2007年和2008年,UTV公司又与好莱坞多家影视公司合作,投资拍摄了《同名同姓》、《我认为我爱我的妻子》、《灭顶之灾》3部电影。
在投资合拍电影的同时,印度电影公司也开始独立拍摄好莱坞电影。如UTV旗下的亚洲电影公司就独立出品了好莱坞电影《爱情终结者》,信诚集团也宣布拍摄反映美国黑帮的电影《受伤的马》,且这部电影由印度导演Vidhu Vinod Chopra主持拍摄。由印度公司出品的好莱坞电影给了印度导演和技术人员更多机会在好莱坞工作,使其能熟悉好莱坞的拍摄和运作技巧,从而为印度电影的国际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