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修兵
“必将迎来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文化发展繁荣春满园。”3月20日,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乡郎各庄村“快板刘”文化大院里热闹得很,“快板刘”刘世华给满院的观众唱起了新创作的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段子。在朝阳区,这样的文化大院共有9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千余个,其中图书馆194个、文化馆(室)525个、文化广场181个、文化大院9家、农村数字固定影厅83家;培育文化品牌50余个,其中“社区一家亲”被评为全国十大群文品牌之一,基本实现“一社区一品”和“一村一品”;现有群众文化队伍1217支32160人。
针对所辖区域面积较大、人口众多的特点,朝阳区打破依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形成区—地区—街乡—社区(村)四级服务网络,打造“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按照文化部提出的站舍面积300平方米、社区(村)文化室2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目前街乡文化中心的覆盖率100%、达标率100%,社区(村)文化室覆盖率100%、达标率63%。
“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人心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朝阳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朝阳区区长张立新告诉记者。
人人享受平等文化权益
3月20日,农历春分,中断了160余年的祭日典仪在位于朝阳区的北京日坛重现。这是朝阳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随着“社区一家亲”“国际风情节”“朝阳流行音乐周”等一系列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对群众文化、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创新,朝阳区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受众率和参与率。2011年,朝阳区共组织各级各类文化活动近3万场,受众约500万人次。
朝阳区坚持“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300万元扶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根据《朝阳区文化馆、图书馆及街乡文化中心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朝阳区深入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注意保障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建立民工影院、打工者艺术基地、农民工图书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举办打工者艺术节、农民工灯会、“同在一片蓝天,关爱打工子女”特色图书服务项目等活动,为学校、老年公寓和残疾人服务中心定期配送图书、演出。
2010年7月,朝阳区按照北京市文化局要求,承担了文化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课题,与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研究中心等组成课题组,就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制定具有朝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朝阳区还将与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和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合作研究这一课题,形成理论、学术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形成引导朝阳公共文化建设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标准、实施方案或管理办法等。
探索特色公共文化服务
针对街乡级文化中心分布不够均衡、功能不够健全、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的情况,朝阳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地区级文化中心,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供给能力。朝阳区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区图书馆新馆正在装修,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区文化馆新馆和区博物馆已纳入功能区建设规划。
在对全区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的基础上,朝阳区研究编制了《朝阳区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以构建城市整体文化网络为出发点,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规划研究,突出政府的保障功能。“这是北京市第一个文化设施的专项规划,为朝阳区下一步的文化设施建设及资源整合预留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为提升城市文化功能奠定了基础。”张立新说。
2月23日,北京第一家“数字文化社区”在潘家园社区图书馆启动,汇集300万册电子图书、1万种电子期刊、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50万册古籍、2万场讲座以及专题视频等文化资源,使百姓能就近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朝阳区还在北京率先推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街乡图书馆配备电子读报器,推广“绿色环保、方便快捷、节约能源”全新阅读方式。
此外,朝阳区依托区内民办博物馆聚集优势,力求建立由高端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地区特色博物馆及国际知名博物馆构成的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网络体系,使更多百姓走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