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涛
编者按:暮春时节,清明再度成为各个媒体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话题。有人慎终追远,回顾清明节俗;有人按老例回乡祭祖扫墓;文艺青年们在网上缅怀逝去的青春,更多的人则盼望着能借清明小长假,到郊外踏踏青,舒展一下多日疲惫的身心……清明节,于今人到底是怎样一个节日?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过好清明节?请关注本版特别策划——
又到清明时节,望户外,满眼的明媚春光:天清气朗,枝头吐绿,草长莺飞。清明节习俗也适应这种自然物候的特点,有踏青春游和扫墓祭奠等走向郊野的活动。
我国的传统节日向来特别注重社会活动与自然节拍的和谐,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人们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立春之日,举行迎春仪式,打春牛、吃春饼等,为春耕作准备。而清明节时刚刚完成冬春转换,自然物候变化明显,理当有一个大的节日提醒人们适应这种转变。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事实上,踏青游乐活动在古代清明节习俗中比扫墓活动还要多。
“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杜甫的这首《清明诗》是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习俗的。由其场面的热闹与盛大可以看出,踏青春游在当时是清明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扫墓祭祀。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扫墓上。有学者据此认为清明节快乐应大于哀伤,此话不无道理。
事实上,踏青游乐活动在古代清明节习俗中比扫墓活动还要多。古代清明节延续的时间较长,唐代给公职人员的假期开始是4天,后来增加到7天,宋代也是放假7天。扫墓一般只用半天就可以完成,其余时间都可用来春游。清明春嬉的内容,除了踏青赏春,还有插柳、荡秋千、放风筝、拔河、踢球、斗鸡等户外娱乐活动。在封建社会,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是踏青的难得的外出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清明春游也给男女提供了结识相爱的机会,据《唐诗纪事》载,崔护的著名诗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是吟咏清明节出游时的爱情际遇。
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祀。清明祭祀以墓祭最为普遍,也可以说墓祭就是清明祭祀的特色。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就是被祭祀者当做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
庄重墓祭抑或快乐郊游
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并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而已。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初唐清明节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朝廷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扫墓与郊游并行的做法,但是民众自行其是,后来官方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
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合于人的本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第三,清明节的节期有数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而已。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现代清明的现代“过法”
近年来许多人以敬献鲜花、上网扫墓等形式寄托哀思,不事铺张,既文明又时尚。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节日习俗也与时俱进。现在许多乡村地区的祭扫方式保留传统做法较多,而城市人的扫墓习俗变化较大。这也是由于城市包括部分乡村的丧葬方式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一般都采用火葬,祭祀对象放在骨灰盒里,与很多亡人的骨灰盒排放在一起;或者有坟墓,但一般也不按家族分区修坟——即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无法找到可供祭祀的祖坟。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必然带来祭祀方式和内容以至祭祀观念的更新:比如祭祀对象在骨灰盒里,就不会有整修坟墓的内容;找不到祖坟,一般就不再祭祀祖灵。
此外,由于清明祭祀先人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追思或孝敬,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方式。所以近年来很多地方改变了清明节以烧纸方式祭奠亡灵的传统习俗。其实清明节形成的初期,由于讲究寒食禁火,纸钱也是不焚烧的,后来一般禁火之俗衰落,才把纸钱烧掉。现在有些人在城市街道边上烧纸祭祀,会污染环境,也是不符合街道管理规定的;山林之中更是不宜,也禁止烧纸钱。所以,把纸质供品放在祭祀场所,由清洁工事后收走,倒是符合挂放纸钱而不烧的古例。另外,也可以其他更多样的供品代替纸钱。
近年来许多人以敬献鲜花、上网扫墓等形式寄托哀思,不事铺张,既文明又时尚。一些网站设立网上墓园这种虚拟墓地,网民可以在这个墓园里为死去的亲属设置墓穴;有些墓园的管理者将实地墓园与“网上墓园”互动,所有在实地墓园中安葬的死者,都可以在“网上墓园”得到一块网上墓地,死者的亲朋好友可以在这个属于死者个人的网上专页中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也可以经常在“网上墓园”给死者“写信”……这种网上祭祀新颖而方便,但与传统的扫墓相比,缺点是不能兼有春游的好处。
以前由于没有假期,上班族们只能集中在清明前后的周末去扫墓,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现在,有了清明小长假,我们可以分散在数天的时间内从容地去郊外扫墓缅怀先人,可以有效缓解以往清明扫墓期间交通拥堵的问题。从时间分布来看,在清明节的几天假期里,如果不是远途回乡扫墓探亲,人们只用半日或一日的时间扫墓祭奠,其余几天可以踏青、旅游、探亲,也可以从事打球、放风筝、荡秋千等户外体育、娱乐活动。那清明假日就主要不是扫墓假,而是春假了,清明节就主要是一个以欢快为基调的迎春赏春之节了。
清明节前后的气候和景物特别适合春游踏青,这是人们在经历漫长严冬之后急于投入刚刚复苏的大自然怀抱的活动。现在清明假期给了人们较充裕的时间,清明节扫墓之外的春游习俗自然就恢复了,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将重放异彩。清明前后也是植树的好时候,在出游的时候顺带栽几棵树,既有情趣也有纪念意义,也是有利于环保的好事。
(作者为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
微链接
清明新景
临近清明,各种关于这个清明该怎么过的讨论愈发沸沸扬扬,而各种活动和创意,也时时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网友们在微博上爆出的今年清明的那些新过法儿:
清明节,为青春扫墓
清明节应该回幼儿园小学扫扫墓,因为那里埋葬了你的童年;清明节应该回初中高中学校扫扫墓,因为那里埋葬了你的青春;清明节应该回大学校园扫扫墓,因为那里埋葬了你的理想……亲,来为你的过去上一炷香吧,一起在微博祭奠我们逝去的岁月……@过去,说出你一直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
——腾讯微博推出专题《清明,祭奠我们逝去的岁月》。
“清明体”接龙风靡网络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三天愣是没出门”“满大街啊都是人”“加班加到手抽筋”“我给祖先去上坟”“一问墓价欲断魂”“兼职学习把面啃”……
——宅人们纷纷参与网络上的“清明体”接龙活动,“痛诉”这个清明的遭遇。
纸糊iPhone4成祭品
“今年清明不烧纸,要烧就烧ipone4。”清明将至,祭品也与时俱进,纸糊的iPhone、iPad齐亮相!纸制iPhone4不仅外形以假乱真,还分黑白两色。纸质iPad2配套齐全,除高仿的充电器、耳机、数据线和支架外,还配有无线键盘。祭品iPhone4和iPad2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纸糊ipone4成今年清明祭品新宠。
香港血拼
清明三天假期,罗湖口岸、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再次排起超级长龙,待杀过九转十八弯大小关卡,就能进入一个叫“香港”的地方去血拼了。
——为迎接即将于4月15日大幅上涨的关税,诸多大陆购物者于本年度清明节在香港上演“最后的疯狂”。
机场狂奔
清明小长假首日早晨六时许,机场高速出京方向5辆车因追尾挤作一团,出京方向道路拥堵长达一个多小时,堵车队伍至少有5公里长。为了赶飞机,首都机场数百人都在狂跑。
——“节日休闲出行搞成了生死时速”,误机的乘客纷纷在微博上抱怨。
代客扫墓
买花、烧香、鞠躬、磕头、甚至哭丧,只要你付钱,就会满足要求,随后有照片和视频为证。最近有人称可在清明假期代客扫墓,提供一条龙服务,可惜该业务最终乏人问津。
——对于最近的“潮词”代客扫墓,网友称其“糊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