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湖湘文化·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借助人文资源优势 率先建设文化强县
“且就洞庭赊月色”
油画《芷江机场》落户飞虎队纪念馆
益阳南县地花鼓艺术研究会成立
汝城举办首届温泉油菜花节
“知石分子”的石里乾坤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4-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且就洞庭赊月色”

    胡光凡

    在湖湘文学史上,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构,首先出自流寓湖南的那些领一代风骚的大家之手,内中不乏千古传诵的珍品。同时,湖南本土的一些著名作家,也留下不少光辉的篇章。

    湖南有着壮丽秀美的山川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遍布三湘。浩淼的洞庭,滔滔的湘水,得江湖之胜的巴陵(岳阳)和楚汉名城长沙,成为诗人们吟咏最多的地方。

    盛唐时代的大诗人李白(701年—762年),在乾元二年(759年)秋到上元元年(760年)春,于流放夜郎途中遇大赦放还后,曾从江夏(今武汉)到湘中游,经岳阳赴零陵后又折返岳阳去江夏,历时约半年,写下31首诗。其中一部分就是描写洞庭湖、岳阳楼等风光景物的,另一部分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诗也大多在岳阳写成。诗人对洞庭景色、巴陵胜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丰富、奇特的想象,奔放、豪迈的感情,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熔铸一炉,谱就了湖湘写景诗中最早又最夺目的华章。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帝字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二、三)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前三首,洞庭清秋,波光月影,山岚水色,澄澈如画,使“谪仙”李白浮想联翩,既怀有临江凭吊湘君、帝子而引发的惆怅,又萌生羽化遗世的遐想。但这些都不足以消减陪亲友泛舟湖上饮酒赏月之乐趣,因为湖光月色实在太美,不如权且留下来尽情玩赏。遣词用字尤妙在第二首第三句的那个“赊”字。乍看,此字用得似乎毫无道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甲楚天而又慷慨好客的主人,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皆不吝借与乘兴而至的游人。著一“赊”字,人与造化似乎在娓娓对话,显得分外亲切。委实高人一筹!

    后一首诗破题便突发奇想,诗人要铲去兀立洞庭湖中的君山,好让浩浩荡荡的湘江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这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李白遇大赦放还后原希望朝廷再用自己,但幻想落空了。来湘中游,在岳州又遇见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的族叔李晔,两人结伴游洞庭,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多么希望铲平世间的不平,让一切怀才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但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依然崎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是尽情饮酒吧!诗人醉眼朦胧中又发奇想,好像洞庭湖的万顷碧波都变成了酒,连君山上的枫叶也醉了,那绯红的叶子不就是洞庭之秋的醉颜吗?这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写照,又寄寓着诗人深沉的感情:他多么希望像洞庭湖的秋天一样,借那满湖浓烈的酒,来浇洗净郁积心头的块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