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晓芳
乍暖还寒时节,记者来到吉林省长春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茂密的城市森林。作为蝉联四届中国最幸福城市的省会城市长春,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老百姓享受文化的空间越来越大,条件也越来越好。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歌舞队的业余老师倪茹告诉记者,演出队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专场,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
浓厚的创建氛围正在形成
在乐山镇文化站的图书阅览室,记者看到,这里的图书借阅系统已和长春市图书馆联网,实现了同步借阅,并且免费办卡、免费借书。由省、市、区三级提供的图书质量很好,深受群众欢迎。66岁的退休教师温良启对记者说,他每天都要在图书阅览室泡上两三个小时,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
这只是长春市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去年6月被列入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长春市陆续实施了9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均在该市文化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新的纪录。
“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农家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8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达到每村每月一场以上……”记者手中的《长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浓缩着长春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创建目标的明晰态度。在《长春晚报》上开设的“市民文化生活配餐台”,引导着市民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序规划、合理安排业余文艺生活。
长春市文广新局局长崔永泉告诉记者,该市创建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完善一个网络、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八个重点项目”。“完善一个网络”即建立和完善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三个体系”即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服务承诺机制和特殊群体关爱机制,构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队伍和科技平台建设,巩固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绩效评估,健全社会监督,筑牢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八个重点项目”即“幸福家园”创建项目、“欢乐庄稼院”推广项目、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项目、数字资源“三进入”拓展项目、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情暖万家”公益演出项目、“唱响长春·共筑家园”广场文化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及课题研究项目,将探索出与中部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参与模式。
总分馆制让图书流通起来
总分馆制是以长春市图书馆为总馆,以县(市)区图书馆为分馆,以街道、社区、乡村等为基层服务网点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总馆采用VPN先进技术,依托网络基础设施,搭建了总分馆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了网上联合编目、“一卡通”通阅通借、网上参考咨询以及数字资源共享。目前,长春市共建立分馆和基层服务网点59个,总馆为各分馆及基层网点共配送图书、期刊、光盘等资源近10万册(件),配置计算机、读卡器、管理软件等设备数十件,总价值达150.97万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