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非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首发
北京京宝行举办云锦展示活动
贵州木偶戏“备战”伦敦奥运会
一山聚众神 庙会何其多
“没点坚韧劲儿,很难成大器”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4-0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西积极实践生产性保护
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赵中悦  田静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这里提到的“再创造”,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的特点。

    非遗项目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年代或许会呈现不同的形式,但其精神内核却是一脉相承的。其变化的部分使部分非遗项目具有融合当代社会文化元素、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可能性,而我国的生产性保护方式正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去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对此也有具体阐述:“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近年来,山西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老字号项目: 确保技艺不走样

    目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主要包括一些老字号的非遗项目,如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东湖)、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六味斋)、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冠云)、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注册商标:远)、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双合成)、太原市宁化府益源庆醋业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益源庆)、山西太谷荣欣堂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荣欣堂)等。其中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信誉。

    生产性保护是嫁接传统和现代的实践方式,虽然其使用的是经济手段,但其终极目标是“保护”。这类项目在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大众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类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在继续做好“合理利用”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有效保护,确保技艺不走样、不变质。

    生产力量分散的项目: 采取“公司+农户”等模式

    对具有生产性质、特点并有一定市场潜力,但生产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项目,山西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扩大生产。近年来,山西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主要依靠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有的企业得到新的发展空间,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又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估算,这类企业、经营户、作坊有3000余户。比如,临汾市尧都区手工布艺有限公司土圪塔布鞋的加工基地辐射到临汾市17个县(市、区)100余个乡镇800多个村,吸收纳底妇女3万余人。纳底妇女成为土圪塔无围墙工厂的职工,实现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每个妇女年增加收入4500余元,同时也传承了临汾传统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2006年,广灵县创办了大同市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对农村回乡青年和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共培训剪纸实用人才1886名,为农民增加收入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出路。之后,青红剪纸公司、蕙花艺术发展公司等剪纸艺术公司相继成立、壮大。目前,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下,广灵县有1480户农户、2500多名农民从事剪纸生产,户均收入达8000余元。2008年,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把明清家具、竹器、砖雕、灯饰制作工艺继承下来,开展修复、制作晋派家具等多项业务。公司把分散于农村的擅长做旧式家具的木匠集中起来,研究传统技艺,实施人员培训,每年培训4批,每批20人左右,合格者方可上岗,从而改变了以往脆弱的家族传承模式。

    这部分项目是今后开展生产性保护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类别。对此,应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

    传承困难的项目: 应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适合生产性保护但处于濒危状态、传承困难的项目,应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尽快恢复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生产用于耕作的犁镜,传统上以木炭为燃料,于生态环境有碍;而且随着步犁使用范围的缩减,对犁镜的需求量也呈现萎缩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阳城仍有犁炉社10余家,后来已无一家维持生产,工具装备流失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抢救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将毁于一旦。类似的项目还有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琉璃烧制技艺。一方面随着传统建筑形式的式微,琉璃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小;另一方面琉璃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烟尘,存在环保问题,与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冲突。对此,在进行生产性保护时,一方面要对传统的烧制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减少造成的烟尘污染;另一方面要鼓励技艺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开发新品种,在生产中使传统技艺得到保护。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而且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本土就业,减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减少农村空巢化现象,重现农村文化活力等经济社会问题有积极意义。可以预见,随着各种法规政策和保护措施的出台,生产性保护模式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