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人们在问什么叫商业地产,五年前人们在问谁在做商业地产,而今天人们在问,谁还没有做商业地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被调至7.5%,这是8年来政府首次将GDP增长率调整到8%以下,目的是着力引导各方面工作转变到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一直以来,GDP贡献率超过5%的房地产业,在面临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也必然要进行调整。
□□ 本报记者 常晶
自201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几轮震荡以来,住宅地产经历着从天堂到人间再到地狱的轮回。与住宅地产一次性买卖相比,商业地产具有可持续性、长线性和复合型收益的业态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商业地产是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较少的地产项目之一,于是各路资本,正在悄然转型,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从商”浪潮,商业地产成为他们避险、淘金的幸福大陆。
然而,在大规模资产转型涌入商业地产后,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如何警惕商业地产中的泡沫和风险,在近日举行的“2012年中国商业地产年会”上,地产界各路领袖纷纷支招,他们认为,突出文化体验的商业地产转型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楼市寒冬, 从商诱惑
“十年前人们在问什么叫商业地产,五年前人们在问谁在做商业地产,而今天人们在问,谁还没有做商业地产。”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王永平说。未来五年,历经大浪淘沙后的地产业中,人们将拭目“谁还在做商业地产”。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被调至7.5%,这是8年来政府首次将GDP增长率调整到8%以下,目的是着力引导各方面工作转变到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一直以来,GDP贡献率超过5%的房地产业,在面临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也必然要进行调整。
率先挥师商业地产的房企代表,当属万科。2010年来,一直专注于住宅地产的万科,开始涉足商业地产,相继发布了“万科广场”购物中心品牌、万科生活中心和“万科红新街坊”社区商业品牌、“万科大厦”写字楼品牌。
2011年11月,中国银泰首次为商业地产项目开战略发布会,一并抛出了三大商业综合体产品:银泰中心、银泰城、银泰MALL,分别剑指一、二线或三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和非核心商圈。此前中海地产集团推出了中海广场、中海国际中心、中海大厦系列产品。还有保利、龙湖、招商、绿地等多家做住宅开发的公司都做了类似的商业地产产品发布。
根据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发布的《2011—2012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相对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无论是开发投资额还是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销售面积、销售额、销售均价增幅全部领先于住宅地产。纵向相比,记者看到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2011年达到7370.21亿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31.64%,销售额达到6702.46亿元,同比增长25.19%。
地产商手上的住宅过了黄金期,外面的商业地产一片大好,如果还想在地产界保持优势甚至保命,转型做商业地产无疑是诱惑之选。
“蜜月很短,日子很长”
“商业地产在改革开放以来,做了很大贡献,城市面貌的变化跟商业地产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商业地产联盟主席、原商务部部长胡平说。走过十余年的历程的中国商业地产,近两年经历了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所说的从“陪嫁丫头”到“抢手新娘”的变化。
然而,抢滩商业地产的开发公司鱼龙混杂,其商业模式、建筑设计、运营管理、招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为求得发展,一些地产开发商急中生智找到了一个“捷径”,即“傍大款”式地简单抄袭,导致许多城市写字楼、购物商场等“千店一面”。
面对这一现状,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分析说:“商业地产的价值是经营,如果没有专业团队、经营能力和商业资源,尽管你盖出的房子跟万达一模一样,但招不到商就等于零。”
据《2011—2012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商业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接近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6.4倍,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北京商业地产成交150.12万平方米,成交总额390亿元,同比增长34%;成交均价2.58万元/平方米,同比上涨7.5%,销售额创2007年以来的新高。然而井喷发展之后,供应过剩带来的泡沫化风险将随之而来。
如何警惕商业地产中的泡沫和风险,如同改革开放所走的道路一样,商业地产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正在走向深水区。王永平预言:“行业在竞争中有前期的圈地、销售、招商,到后期运营管理,数量一定要向质量转变。期间,洗牌式的项目并购不可避免。”对于转型商业地产的企业来说,2012年注定会是纠结的一年,在冒进的大跃进式发展之后,想在未来发展不被吞并,理性的“稳中求进,内涵升级,突出特色”成为必然选择。
正如地产商冯伦所言——蜜月很短,日子很长。转型之痛、前景之忧、模式之变、运营之道,是商业地产开发商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各路支招,文化博弈
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以3266.8美元首次冲破3000美元大关。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会加快,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会发生重大转变。今典集团就是从中国消费方式转型层面进行了大举调整,开发了红树林度假酒店、今日美术馆、今典影院等集地产、度假、电影和美术四大产业类型的文化体验式消费业态。今典集团也成为国内地产界最早停止跑马圈地、转型发展文化内涵式地产的样本。
张宝全对记者说:“商业升级的本质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消费的转型,中国面临从功能消费型转向体验消费转型,即所谓的文化消费转型。而消费的转型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型,这必然使我们在商业的本质和供应模式上发生改变。”他进一步解释:“‘文化’是大概念,它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综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我们的产业,休闲、度假、娱乐等是‘文化’这个大概念下的产业形态。”
对于商业地产出现同质化倾向,跨国企业凯德商用的设计增值是其商业地产积聚人气的法宝。作为亚洲最大的上市购物中心,凯德商用在中国有5000多个租约,代表4000多个不同品牌业态,凯德商用总裁骆伟汉表示:“如何把租户的门店设计做得更好,更具独特性,给消费者带来增值体验,是我们的优势。依靠这个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合作良好的承租商。”
成功进驻冰岛,开展旅游体验式商业地产的黄怒波肯定地说:“商业地产的模式肯定要升级,同时还要创新。”他指出,除了本身发展的要求外,商业地产还面临着与电子商务争夺客源的残酷现实,“商业地产模式应该从传统的购物消费性场所,提升为精神文化消费、城市休闲生活的聚集区,建成一个网络无法替代的,集合影院、餐厅、文化艺术教育机构等多种业态分布的综合性服务区域。”
事实上,不扎堆一、二线城市,中小商业地产商与地产大佬形成错位布阵也是一个良策。深国投商用置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竺海群对记者说:“一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发展已经相对饱和,二、三线城市机会还比较多。” 同时他提醒道,“在小城市做购物中心在设计、理念上应该有一些创新,应该有几十年的发展的、超前的眼光,否则旁边出现更好的建筑时,你这里就很容易落后于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