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收藏长廊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创富基石

第3版
创意营销
  标题导航
暮年大作 长城风骨——记画家李墨祖《长城万里图》
2012年春拍风向指向何方?




 中国文化报 >  2012-04-0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暮年大作 长城风骨——记画家李墨祖《长城万里图》

    李墨祖 长城万里图 纸本水墨设色(局部)

    □□    程瑞

    今年91岁的画家李墨祖历经数年,走长城,过隘口,完成了气势磅礴的鸿篇巨著——《长城万里图》,以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人生的长城风骨。

    《长城万里图》描绘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延绵数千里的的长城景致,在这幅长190米,高1.3米的长卷上,黄崖关、古北口、司马台、金山岭、慕田峪等长城雄关险隘历历在目,其间穿插着大海波涛、层峦叠嶂、长河飞瀑。

    2005年,他画了几幅关于长城的画稿。其友漫画家苗地建议,化零为整,把单幅的长城画稿连接起来,更有意义更有气势,他便开始创作长城题材的长卷。

    2006年春节一过,李墨祖就踏上前往山海关的征途,那一年,老人85岁。

    李墨祖从山海关开始写生,将写生的内容作为创作素材。但在写生过程中又遇到了问题,“写生的时候都是仰视,但在画面上我必须画成俯视,特别是有些建筑,透视不对,需要寻找不同的位置,把握它的角度、比例和视点。”面对这样的问题,李墨祖不得不一次次地寻求二者间的平衡,重回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许多要着力表现的关口,都去了不止一次,最远的嘉峪关他去过两次,而最特别的是老龙头,画家前后去了7次,才完成比较满意的作品。

    就这样,李墨祖一个景点,一个关口走过来,边走边画。他将亲眼所见的万里江山绘制于纸素之上,也完成其生命中的这件鸿篇巨著。

    李墨祖介绍,自己从小就有长城情节。1922年出生于山东,少年时热爱绘画,后参加共产党,在党组织安排下,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作战。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北平一带打游击,在长城沿线与敌人斗争,而有些战友就牺牲在长城内外,李墨祖想,“如果有一天,能把长城画出来就好。”在老人心中,“长城寄托成为一个能挡住敌人的城堡,长城是一种丰碑,不可摧毁的壁障。”

    新中国成立后,李墨祖在文化战线终日奔波劳碌。离休后的李墨祖,对描绘长城的梦想仍旧念念不忘,“不到长城非好汉”,在李墨祖心中,长城作为绘画的资料和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曾这样说:“对长城来说,《长城万里图》不过是纳须弥于咫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来说,这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我个人来说,倾注其间的却是全部生命和理想。”他的老师罗工柳对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感叹不已。

    雷正民曾这样评说李墨祖的《长城万里图》:“万里之遥,凝于尺幅,东起渤海之滨,波涛汹涌,向西随山势起伏,险峰断崖,凌空欲飞……”王懋昌评说画作:“其长卷在雄奇峻拔之中,其细腻出尘之效,既有城郭气势雄、绿野涌千峰的壮景,更有城随山峦尽、江入大荒流的奇观……整幅画面,水墨淡雅而意境湛然,尤为引人入胜。”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看过李墨祖的画作后,赞誉其是一件“伟大而壮丽的艺术作品”。85岁的李墨祖倾其全力,完成这样的巨制,他曾这样说过,“我没有琢磨‘灵魂’‘脊梁’的含义,我只知道有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推动着我,一定要把这种力量、这种精神画出来。”也许正是这样的风骨和情怀,才支撑着老人完成了这幅《长城万里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