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 菡
编者按: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文化部团委组织了“文化青年走基层实践活动”,70多名文化系统的青年人分成8组分赴河北、河南、黑龙江、陕西等地进行实地走访,体验最基层的生活,倾听最迫切的呼声。本报记者分别参加了其中的几组,跟随采访,从不同角度把基层农村发展变化及文化建设的一线见闻呈现给读者。
“我成长的烦恼是,一只手长,一只手短,我希望左手快点好,因为我跳舞虽然好,但是我的左手仍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崔宋村永飞小学四年级教室里,11岁的赵慧永在纸上写下了自己成长的烦恼。
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堂特别的课,文化青年走基层支教小分队的成员、文化部非遗司的张晓莉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下课后,赵慧永告诉老师自己的另外一个烦恼,那就是如今学校里已经没有舞蹈老师了。学校曾经来过一位长得“很可爱”的舞蹈老师,后来被调皮的男孩子“气走了”,而后又来了一个舞蹈老师,最终也走了。
赵慧永一直以为是捣蛋的男同学把老师气走的,孩子们还不知道在这样一所民办小学里,想留住一位好老师,谈何容易。崔宋村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由于近些年农村实行合并办校,崔宋村的公办小学被撤销,孩子们要上学,只能步行一个小时去邻村的学校。
如今的永飞小学是崔宋村村长崔付印自费建起的民办小学。崔付印从小没上过学,饱受知识欠缺之苦,2005年他拿出自家的全部积蓄加上贷款盖了小学,此后又增设了幼儿园。如今,永飞小学有450多名学生,教师25名。老师中有其他学校退休的老教师,也有年轻的大专毕业生。很多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有的还兼教体育、品德课。教室原本只有一层,后来学生多了就加盖了一层,由于加盖的房屋是塑钢材料的,所以冬冷夏热。
文化部机关党委的张呈鼎带去的一堂课是雷锋精神,他通过让孩子们阅读“螺丝钉的故事”“钉子精神”和“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些生动的文字,来鼓励孩子们多做好事。第二天的课是回访,每位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做了哪些好事,感受如何。轮到赵慧永时,她羞涩地说,偷偷地帮妈妈刷了一次碗。
课后,记者跟着赵慧永来到了她的家。爸爸去北京打工了,家里只有妈妈在。趁慧永不在屋里的时候,记者问起了她的手,她妈妈说在慧永刚刚出生的时候,左臂被医生重重地捏了一下,神经受到伤害,导致发育缓慢。在慧永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去医院做针灸,花了不少钱,也受了不少罪,但最终还是没有效果。慧永的家境不好,一家人挤在一个20平方米的屋子里,夏天慧永在外面写作业,冬天就爬到被窝里写,尽管如此,她的成绩在班里还是数一数二的。
像很多村子一样,崔宋村的留守儿童也很多,全村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40人,初中以下的青少年有300余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