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杰
如何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戏曲迈出国门并为外国观众所欣赏,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课题。中国戏曲虽然与西方音乐剧产生发展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但两者都是集剧情、音乐、演唱、舞蹈等多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在此,笔者拟透过音乐剧的发展,为中国戏曲的世界性发展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改编:重视名著效应
改编自文学名著或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音乐剧往往更具感染力、更易取得成功。《音乐之声》、《奥利弗》及《悲惨世界》等剧目从伦敦、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银幕,魅力四射。如1960年根据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奥利弗》在伦敦首演成功,I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获得两项托尼奖;根据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50多个重要国际奖项。
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歌剧及音乐剧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让几百年来习惯于欣赏欧洲歌剧及音乐剧的西方观众接受并喜爱中国戏曲,实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京剧、昆曲、粤剧等中国戏曲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加入流行元素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值得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改编或重排名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传承与创新也是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的结合。2004年起,由白先勇等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昆曲《牡丹亭》重排为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欧亚、美洲连演160多场,几乎场场爆满,无疑是昆曲史上的一次奇迹。如今白先勇重排昆曲《玉簪记》,再次掀起昆曲传播热潮。由此可见,名著效应不失为戏曲推广的一条捷径。
语言:本土化、精加工
语言本土化,剧本精益求精,是音乐剧全球推广的关键。音乐剧《悲惨世界》最早为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语版本。为将其搬上百老汇舞台,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请人将剧本翻译成英文后又邀诗人对歌词加工润色,成为经典英语版本。自1985年在伦敦首演、1987年登上百老汇舞台以来,该剧已在3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用21种语言演出过54种版本。2002年,该剧曾赴上海大剧院演出22场。
《妈妈咪呀!》自1999年在伦敦首演以来,全球已有超过3000万人观看过该剧,票房突破20亿美元。根据市场需求,该剧共推出包括伦敦版、百老汇版、德国版、日本版、北美版、中文版、国际巡演版、美国巡演版、拉斯维加斯版等10多个全球制作版本。这是一个将优秀音乐创作、编剧和导演完美结合的成功制作。2007年,该剧在上海大剧院成功演出32场。去年,《妈妈咪呀!》中文版在北京、上海等地连演上百场,是该剧又一次成功的本土化运营。
中国戏曲走出去,同样需要克服语言障碍。2008年,广东湛江粤剧团在美国旧金山大明星剧院演出,获得粤剧迷的追捧,但难以吸引不懂广东话的观众,语言障碍应是重要原因。要使丰富的中国戏曲走出国门,语言理解是基础。我国的传统戏曲不乏精美的词句,特别是昆曲、京剧、粤剧的众多名剧都有着经典唱词,不妨效仿音乐剧的制作方式,邀翻译大家将中文翻译成外语,再请该语种的著名诗人对唱词进行修饰加工,将之提升到与中文同样精美的程度,使外国观众能像中国观众一样深切领悟剧情及唱词的美韵,体会中国戏曲的真正魅力。
运作:探索国际市场规律
在美国,音乐剧已成为一种运行良好的产业模式。除了在剧情、歌唱、舞蹈、表演等各方面大胆革新和本土化,音乐剧的运作方式也符合美国演出市场规律和操作规范。中国戏曲走出去,必须找到合适的市场营销方式和有经验的演出代理,按照国外演出市场运作方式进行科学推广。
借助当地华人艺术团体,并通过给予适当经济赞助和专家辅导等形式推广中国戏曲不失为一个较有现实意义的途径。以美国为例,活跃于旧金山湾区的华人艺术社团为数不少,借助他们的力量和渠道,在学校或社区举办讲座、示范演出,同时派发关于戏曲故事、音乐等印刷或数字材料,能将中国戏曲传播到美国大众中去,培养中国戏曲爱好者。
对于部分中国戏曲的内容、表演及唱腔,即使中国观众也未必能做到十分熟悉,现有演员和观众的老龄化更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通过在大学、研究所举办讲座和演出,利用互联网络的快捷、便利和普及性培养观众也是推广中国戏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