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两国非遗一台戏
“地上的天宫”在东京开展
安达组合亮相澳大利亚艺术节
山东汉画像石刻吸引柏林人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开讲中医
中国文化走进开罗校园
驻华使节都江堰感受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报 >  2012-04-0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国非遗一台戏
——记“中韩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演出《春香传》

    朴爱理表演板索理

    中国艺术家激情献艺

    茅威涛(右)演绎李梦龙

    本报记者  宋佳烜 文/图

    一个故事,两种语言,三样腔调,你能否想象出这是一台怎样的演出?4月3日,庆祝中韩建交20周年暨“中韩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演出《春香传》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龙剧场上演。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第一次官郭濚镇等与近千名中韩观众一同观看了这台精彩的演出。

    中韩非遗同台震撼全场

    “木槿怒放扑鼻香,牡丹初绽吐芬芳。汉江和长江,山水遥相望。建交二十载,中韩情意长……”韵味十足的三弦加上曼妙悦耳的琵琶,上海评剧团苏州评弹演员为演出揭幕,吴侬软语间乐音婉转流过,浓浓的苏州味儿令人瞬间感受到这个舞台的特别。随后,几句唱词将李梦龙与成春香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比字幕介绍更显生动。

    一群穿着韩服、腰系长鼓的女孩让整个舞台生动起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对人物性格与情感的把握和演绎,让这个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古老戏曲跳出历史,散发出一种能够让年轻人为之沉醉的现代风韵。该团团长茅威涛扮演李梦龙一角,唱腔优美、动作到位、表演极具感染力。

    后半段演出,韩国著名说唱艺术板索理登场。空旷的舞台上,一束白光洒下。板索理表演艺术家朴爱理在鼓手的伴奏下,接续越剧表演的剧情,为大家讲述梦龙惜别、春香入狱的故事。铿锵有力的声线回荡在剧场中,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板索理演出的同时,越剧演员在舞台后场短暂的情节表演,填补了板索理只唱念、无表演的舞台空缺。演出以春香与梦龙团圆为结尾,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几乎每一位走出剧场的观众的眼中都带着惊喜和满足之情。一位韩国观众兴奋地告诉记者:“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演出,没想到中国的戏曲和韩国的板索理可以同演一出剧目,这真是一种享受。中国艺术家诠释的《春香传》很新颖、很感人,从乐曲到服装,从主角的动作到配角的舞蹈,都能品出一些韩国的味道。”

    苏州评弹、越剧、板索理是中韩两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创意设计,磨合而成的这样一台精彩演出,为今后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和成功范本。

    《春香传》的台前幕后

    任何一场演出的成功都离不开主创人员的辛劳付出,《春香传》这台极具探索意义的演出更是如此。

    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仅仅经过数月的编、创、排,演出前一天才进行首次联合彩排……正式演出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测《春香传》究竟会得到怎样的现场反响。

    4月2日下午,《春香传》中韩演员第一次联合彩排。也是这一天,中方总导演郭小男与连日来互通邮件的韩方导演见了第一面。“韩方剧场条件有限,我们的准备工作变得更加繁重。”郭小男说。由于剧场入场处高度的限制,导演组不得不将一些舞台背景材料锯成两半,运进剧场后再拼接起来。熟悉剧场、调试灯光、与韩方导演组对接……短短一天时间,对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剧目来说,实在显得过于紧迫。郭小男在和时间赛跑的同时,不忽视任何演出细节,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进行调整。

    “时间紧迫”四个字自始至终伴随着这部新戏的出炉,两国艺术家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孙晓红感叹地说,这个任务比较急,但导演和艺术家们都很干脆地接下任务,给大家带来很大鼓舞。

    《春香传》形体艺术指导、国家一级导演许淑说,舞蹈演员都是从越剧团里挑出来的,他们有自己的固定角色,有演老生的,有演小生的,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和气质。“我同她们一起排练的时间只有12天,要把她们身上原有的东西尽量抹去。她们真的很努力,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真的很不容易。”如果不是听许淑介绍,记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个柔媚的舞娘中竟然有扮演老生、小生多年的越剧演员。

    两国艺术家灵感互动

    50年前,王文娟等老一辈艺术家演绎的越剧《春香传》轰动一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韩演出《春香传》也并非第一次,2000年参加第七届BESETO国际戏剧节时,就曾与日本歌舞伎剧团、韩国唱剧同台演出《春香传》,不过3个艺术团并没有实质上的联合创作,只是分别选取了其中一个章节进行演出。

    可以说,此版《春香传》是第一次将评弹、越剧两个中国著名戏曲形式和韩国板索理运用在同一部戏中,在一个对中韩两国都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讲述一段对于中韩两国民众都不陌生的故事——这次全新的尝试,激发出了两国艺术家交流与合作的无限灵感。

    “通过这次演出,我希望韩国观众能够看到越剧的时代气息,看到中国戏曲已经进入21世纪。同时,通过运用长鼓、舞蹈等韩国元素,我也希望能让韩国观众觉得很地道。”在《春香传》之前,郭小男曾携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根据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中篇小说《春琴抄》改编的越剧《春琴传》,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执导《春香传》,他再次看到了多种艺术形式间合作的可能。他希望日后能够将此次《春香传》里越剧没能表现的部分,即《别歌》和《狱歌》完成,让《春香传》和《春琴传》成为小百花的两个保留剧目。“在这次合作中,文化部外联局亚洲处和中国驻韩使馆文化处的倾情投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

    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对记者说:“这是第一次将评弹融到越剧中,从写词、改词到排练、磨合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一开始真的不知道行不行,屡次修改后初显效果,才松了口气,感觉还不错。”戏里借助评弹介绍了背景材料、铺垫了故事情节,这也正好突出了评弹的可塑性特点。秦建国认为,这部戏让他们看到了评弹与其他剧种合作的可能性。

    《春香传》韩方导演宋胜恩对记者说,虽然她也做过不少国际交流活动的导演,但像这样联合制作一部作品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是两国演员同台献艺,我们希望参演的部分可以更加出色一些,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给我提了这样那样的意见。这个工作过程很有趣,让我们学会配合、理解和协调。”她说:“此前,我并没有看过越剧,因为这次合作看了很多相关资料,现场看到以后,更加觉得有趣、新颖,无论是导演的编排还是场面的表现方式都非常出色。”

    对韩国板索理演员朴爱理而言,以这样的方式与中国艺术家同台演出也是第一次。她告诉记者,板索理是“一个人的艺术”,而越剧是一门集体艺术,她曾担心这样两种艺术的同台会显得突兀,没想到反而非常自然,春香的故事用越剧来表现也非常美。在朴爱理演唱的间隙,中国越剧演员以默剧的形式上台,将她所讲、所唱的情节展现给现场观众,这个场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板索理是一个以讲为主的艺术形式,通过越剧表演将观众想象中的场景在舞台上再现,我觉得很棒。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与中国艺术家合作的机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