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珂
本书原名《中国古代神话》,1950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几乎每年都在重印。出版单位来函要求我对此书加以修订和扩充,字数还可以增加一倍。
我对中国神话的研究,解放以前虽然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始终还处于“杂学旁搜”的状态。不过,本书自出版以来,还是陆续积累了若干可供增补修订的神话传说材料,而外界的这种敦促,更坚定了我逐步转移到专门来研究神话的信心。
改写本的篇幅,突破了出版单位要求字数的范围,扩大到原作的4倍左右,很多章节都是原作没有的。除了将旧有材料尽可能地运用以外,又加入了两三倍于旧材料的新材料。全书所注明引用的神话传说的片段不下千条。要把这些碎片排比起来,加以考订,汰其重复,去其矛盾,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把它安排在一个适当位置上,确实相当繁难。我尝试着这么做了,自然还是做得不够好,不过,比较起先前的那本简陋的小书来,总算是又跨进了一步。
在经过彻底改写的这本神话里,视野大大地开阔了:不但增加了许多新的神话资料,并且连很多仙话和传说的资料也都运用进去了。这在以前是不敢这么大胆运用的,后来从屈原的《天问》中,才悟出神话、传说和仙话实在不应该那么判然地划分,它们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传说里,恐怕也是彼此包容的。因此,我才从谨小慎微的窘境中放开手来,采择了一些历史传说和仙话的资料进去,这么一来神话的时代就延长了,神话的领域扩大了,连一些看来是哲学里的寓言的东西都复原成了神话资料而被运用进神话中:像《庄子》里的鲲鹏之变、黄帝遗失玄珠等等。
在放开视野寻找传说和仙话的资料来充实神话内容的过程中,当然也不是兼收并蓄,不加甄选的。例如传说,就尽可能避免近于历史的一类;仙话,也只选取了几个古仙人如赤松子、宁封子、彭祖、师门等的行迹,并没有把《列仙传》或《神仙传》里的仙人们都搬列进去。
从改写的本书里可以看到: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议论,而增加了许多文学笔墨的叙述和描写。有些同志希望我用纯文艺的体裁来写作一部神话,不要用目前这种夹叙夹议体。我感谢他们为青年也为文艺着想的好意,可是目前,由于中国神话散碎的特点,又是做初步的整理工作,若不用这种体裁,好些东西就都缀集不起来。
在对本书作修订时,脑子里产生了将本书的结构加以改造、索性分篇为七的设想:篇幅还要大加扩充,内容还要仔细订补,时代还要往后延长。但是,事物的发展每每不是一帆风顺向前进行,虽然有了如上所说的设想,因种种原因,并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只是把周秦传说部分,就已经搜集到手的材料,断断续续整理编写出了一些,但是看了看,连自己也感到不很满意,便将它们束作一札,置之箧底,没有再去过问了。
接着,便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和所有的同志一样,我也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四害”既除,春回大地,我像被冻得半僵的虫豸一样,慢慢地舒展着足爪和翅翼。几年之中,陆续做完几件先前未了的工作——校改《古神话选释》,增补《山海经校注》的“山经”部分,完成《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的编写等。这以后,才从箧底翻检出10多年前编写的周秦传说旧作,觉得某些部分还能有用,便下定决心,将整个《中国古代神话》拆散开来,截长补短,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在剪刀和糨糊的帮助下,修修补补,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神话传说》。为什么要把本书更名为《中国神话传说》呢?因为本书补充的重点是在“周秦篇”部分,补充了近20万字。这些大都是带有神话因素的传说,和历史也有相当关联,不像古代神话那样更具有纯粹神话的性质。循名责实,或者据实立名,应该加上“传说”二字,才能更妥善准确地将它概括。希望此书多少能使人受到想象的启示,从古代文化的滋育中精神振奋地走出我们自己的新路子,能如此,著者微薄的愿望就算是达到了。
(此文为《中国神话传说》的序,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