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瓦格纳精髓的展现
《赵氏孤儿》为什么那么感人
专业细化 竞争上岗
话感恩 道感悟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
瓦格纳精髓的展现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国组)剧照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剧照

    黑  妹

    4月3日晚,国家大剧院迎来了首部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舞台版首演。这部诞生于150年前的巨作在著名歌剧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的执导下焕发出全新魅力,无与伦比的视觉奇观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随着《漂泊的荷兰人》的首演,“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2”正式开始。此次歌剧节从4月3日持续到6月29日,10台、32场精彩演出为北京观众献上高水准的歌剧大餐。

    舞台特效如赏奇幻大片

    该剧激情四射的音乐、亦真亦幻的舞台制作、细腻深刻的表演给走进剧场的每一位观众带来了难忘的艺术体验。大幕揭开伊始,观众就被那深邃、奇幻的景观吸引:整个舞台波涛汹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透出一种电影镜头般细腻真实的质感。正如歌剧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所言:“要让观众坐在剧场中品尝到海水灌进口中那咸咸的味道。”

    随后,剧中主角荷兰人驾驶的幽灵船的魅影从舞台深处缓缓呈现:一艘长达13.6米、宽近9米的巨船在雾霭中“现身”,庞大的船头直接面对观众,伴随舞台上延绵不断的海水,坐在最前排的观众被这一场景吓出了一身冷汗,感叹道:“简直太逼真了。电影里的画面再真实也比不上一艘迎面而来的真船,感觉它马上就要冲向观众席了。”

    不同于第一幕真实的舞台风格,第二幕的珊塔房间的场景则充满诗意的美感。半开放的房间完全被置于海水之上。随着剧中的重头戏——女主人公珊塔与荷兰人相见,舞台上6个分体木板组成的天花板和墙面缓缓揭开,房间瞬间变成了一座栈桥,背景是大海。这对恋人最感人至深的二重唱立刻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美感。

    第三幕中最大的看点无疑是珊塔与荷兰人最后的沉船场面。对这个“重中之重”的场景,该剧采用“营造视觉错觉”的方式,利用4架升降机将船头缓缓抬起,同时船体下陷,这样做在视觉上加大船体的倾斜之感,伴随着缓缓合上的大幕与荡气回肠的音乐,营造出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

    精彩演唱令人眼前一亮

    首演中,几名歌唱家也以精湛的演唱获得好评。其中,饰演剧中女主人公珊塔的瑞典女高音伊娃·约翰森的表现最为突出。据悉,伊娃·约翰森堪称是近年来华献唱的“瓦格纳歌手”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不仅拥有在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演唱的经历,2011年,她还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瓦格纳大戏《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饰演女一号布伦希尔德。她的嗓音气势如虹,演唱刚柔并济,高音具有极强穿透力。在珊塔著名的宣叙调中,约翰森充满热情与渴望的歌声充分表现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荷兰人的扮演者托马斯·卡则里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他用饱满的唱腔和磁性的嗓音成功塑造了荷兰人这一角色。而有着德国最佳歌剧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功勋歌手”称号的亨德里克·鲁特林(饰演达兰德)以纯正的发音、地道的唱腔让很多熟悉瓦格纳歌剧的观众眼前一亮。

    与此同时,首次参演整部瓦格纳歌剧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在首演之夜也奉上了精彩的表现。在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指挥家吕嘉的率领下,乐团一次又一次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效果,不断推动情节发展。而合唱团面对自成立以来难度最大的合唱段落表现极为突出。

    完成高难制作 意义非凡

    无论是高技术含量的舞台处理,还是高难度的演唱和演奏,对于歌手、乐队、指挥及导演来说,完成一部瓦格纳歌剧的演出都像是一次探险。虽然,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莱茵歌剧院曾经在上海演出过舞台版《漂泊的荷兰人》,2009年中国交响乐团曾经在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期间推出了该剧的音乐会版,但此前这部歌剧还从来没有贴上过“中国出品”的标签,而随着国家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的“出世”,这一空白将被填补。

    建院短短4年,国家大剧院已经自主制作了多部西方经典歌剧剧目,剧目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达到了罕有的高度。随着《漂泊的荷兰人》的推出,国家大剧院再一次交上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有乐迷在欣赏过国家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后表示:“我曾在英国皇家歌剧院看过《克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还曾在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看过瓦格纳孙女执导的作品,但是这次我想说,大剧院的这版瓦格纳作品绝对更胜一筹。”扮演达兰德船长的鲁特林说:“我曾饰演过7个版本的达兰德,但这个版本让我感觉棒极了。”

    声乐教育家郭淑珍表示:“这部歌剧是我看过的‘大剧院制作’中最优秀的、最高级的剧目。本剧具有的深刻思想性是与舞美技术的发展、导演的创作理念、剧院的制作实力分不开的。本剧能使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对于培养观众对歌剧的兴趣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我觉得借此看到了歌剧在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前途,这与国家大剧院领导层的远见密不可分。”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表示:“观看了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我觉得整体水准比起外国的一流歌剧院来说没有丝毫的逊色。该版把瓦格纳的精髓风格真正表现出来了,而且完全体现了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一流艺术中心的水平。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表现令人惊艳。”

    作曲家温中甲说:“这部歌剧的上演意义重大,是提高国家大剧院歌剧创作艺术水平、提高中国介绍西洋歌剧的艺术水平,以及提高中国歌剧的艺术水平的标志性、里程碑式的一部歌剧。这样的成功不是某个艺术院团能够完成的,只有国家大剧院集合国家的力量,汇集中外艺术家力量才能做到。”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郝维亚认为:“今年看到这部戏,我觉得国家大剧院的剧目生产在质量上有了一个整体的提升。从国家大剧院这种国际化的合作,我们看到国家大剧院已经走上了一个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且,国家大剧院也即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中国组表现惊艳

    首演之后,4月4日,新版《漂泊的荷兰人》又迎来中国组歌唱家的演出,孙秀苇、莫华伦、龚冬健、章亚伦等歌唱家代表中国声乐力量向瓦格纳发出挑战。据悉,这还是该剧第一次由华人班底进行演绎。

    作为剧中第一男主角,章亚伦所饰演的荷兰人在演出中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水准,在荷兰人的第一段咏叹调《七年又过去了》中的表现令在场的观众完全折服,低沉的声音充分展现了荷兰人内心的困苦与对救赎的渴望,他冷峻的音色为本就恐怖的场景更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作为《漂泊的荷兰人》的女主角,饰演珊塔的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是全场的亮点。第二幕开头部分,在珊塔的第一个重要唱段《叙事曲》中,孙秀苇通过恰当的音色变换运用和充满爆发力的演技,让观众一开始便从音乐和舞台表演两个方面清楚地认识到了珊塔的性格特征。而更为精彩的一幕出现在荷兰人与珊塔一见钟情的段落,孙秀苇在举手投足间将珊塔对荷兰人长久的倾慕以及他们爱情的迅速升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段二重唱段中,孙秀苇对歌唱气息的把控堪称完美,她将珊塔高贵、纯洁又充满激情的特点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首次饰演艾瑞克一角,但莫华伦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自然又鲜明。而同样有着出色表现的龚东健则堪称黄金配角,他的音域宽阔充满力量,表演自然大方,又带着些许诙谐幽默,把达兰德船长一方面见钱眼开一方面又对女儿怀着深深的怜悯与爱的矛盾性格表现得十分到位。此外,曾参演过国家大剧院制作《茶花女》和《赵氏孤儿》的男高音歌唱家金郑建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他所演唱的《舵手之歌》音乐舒展动听,让人记忆深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