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文
2007年,陕西省渭南市“周末一元剧场”开始运营,目前已累计演出300余场,观众达27万余人次,极大地繁荣了农村艺术舞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让群众享受到了较高品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一项文化惠民活动。去年5月,以“周末一元剧场”为基础全面拓展的“一元剧场”项目被列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文化惠民新模式
渭南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有秦腔等13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中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富平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海内外。目前,渭南市有国有专业剧团12个,戏校1个。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些文化瑰宝渐渐地在秦东大地的舞台上销声匿迹了。2007年,渭南文化部门在对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剧团改革创新,打造特色公益文化品牌,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许多戏迷一年到头难得看上一场大戏,有的群众甚至有近10年的时间没能在剧场里看过一次专业剧团的演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剧团因为受体制、成本、市场等因素影响,难以组织演出。一方面是群众没戏看、看不起戏,另一方面是剧团不演戏、演不起戏,如何调和矛盾、把没落的剧团和失望的戏迷重新拉回到剧场,成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经过3个多月的走访和调研,一个“政府扶持、企业联姻、剧团服务、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新模式逐渐浮现水面:针对秦腔观众年龄偏大、收入偏低、消费能力有限的特点,该市文化部门决定在每周五晚上为观众奉献一场全本秦腔大戏,门票只收一元钱,“周末一元剧场”由此诞生。
“一元剧场”被列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后,省委、省政府对“一元剧场”创建工作十分重视,省长赵正永在201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一元剧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渭南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同时出台《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把“一元剧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与渭南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结合起来,其中对创建工作制定了专项规定,明确了各演出团体参加“一元剧场”演出的补助标准和经费来源,要求各县(市、区)将“一元剧场”演出补助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市秦腔剧团在中心城市进行“一元剧场”演出,每场补贴4000元,到各县(市、区)巡回演出,每场由市财政增加补贴2000元。县级剧团在本县演出,每场由县(市、区)财政补贴3000元,到其他县(市、区)交流演出,每场由市财政增加补贴2000元。这些措施从思想上、制度上、资金保障等多方面为“一元剧场”的长期稳定演出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调动了文艺院团参与“一元剧场”演出的积极性。
结合实际提出“三个拓展”
不断拓展创新是保证“一元剧场”长演不衰的关键。渭南市文化部门结合实际,从演出地域、演出内容和演出团体三个方面,就创建工作提出了“三个拓展”。
一是将演出地域由渭南中心城市拓展到全市各个县区和重点乡镇村,逐步实现全覆盖。按照创建规划要求,2011年9月以来,为给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满足基层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他们在继续坚持在渭南中心城市演出的同时,努力把演出区域拓展到渭南城区以外的县(市、区)和重点乡镇。如合阳县剧团组织“一元剧场”进乡(镇)演出,尝试让“一元剧场”演出走出剧院,深入村镇,给广大农村群众送去了久违的文化大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演出内容由秦腔戏曲拓展为民俗文化和综艺晚会。在创建过程中,参与演出的院团积极创排新剧目、恢复老剧目,不断充实演出剧目,以适应群众对剧目的更高要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市县累计投入近600万元,创排了《桥弯弯月圆圆》、《隋文大帝》、《关中往事》、《下辈子还要你当妈妈》、《芙蓉出水》等10余部新剧目,恢复整理传统经典本戏50余部、折子戏近百个。同时,还新创排了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和渭南民风民俗的小戏小品,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是创建单位由市秦腔剧团拓展到县级剧团。去年9月以前,“一元剧场”演出主要由市秦腔剧团和临渭区剧团承担,覆盖面较小。9月以后,创建工作由市级剧团和县级剧团共同承担。2011年,市县共有5个院团参与“一元剧场”演出,共在4个县(市、区)举办了118场演出。今年,渭南市对“一元剧场”演出进行了全面规划,市县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参与演出,同时鼓励演出水平高、节目质量好的院团到渭南中心城市和周边县(市、区)交流演出。渭南今年计划组织戏曲类演出510场、综艺类演出60场,全面丰富创建内容,力争在全市境内实现“一元剧场”演出全覆盖,同时安排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举办“一元剧场演出周”巡演活动,启动仪式已于2月24日在合阳举办,其余各县(市、区)演出工作也已逐步开展。
“一元剧场”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一元剧场”是一项深得民心、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惠民工程,既有效地服务了社会、服务了群众,调动了市、县院团演出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生活和院团改革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扶持,可谓是“一举多得”。
首先,保障了基层群众文化权益。自2007年“周末一元剧场”开始运营以来,受益观众达27万余人(次),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其次,使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文化惠民的形象深入人心。渭南“一元剧场”实施以来取得的良好社会效益,极大地提高了渭南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第三,成为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后走市场的好途径。“一元剧场”演出主体拓展到县级国有文艺院团后,市、县财政每年为参与演出的院团每场补助3000元至6000元,为这些院团走市场提供了部分较为稳定的演出保障。第四,引发当地企业踊跃参与支持公益文化活动。当地许多企业认为“一元剧场”具有广泛的宣传空间和商机,纷纷伸出橄榄枝,冠名演出。中国银行渭南分行是“周末一元剧场”启动时的合作伙伴。他们认为“一元剧场”是一项惠民工程,与其合作不在于追求多大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在尽一种社会责任。另外,“一元剧场”推出后,很多地方纷纷学习借鉴。2008年初,河南省周口市在媒体上了解到情况后,就电话“取经”,在当地也开办了“周末一元剧场”。据了解,目前江西湖口等地也纷纷借鉴推出了“一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