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凡
继李白之后,盛唐时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712年—770年)来到湖南。他是晚年因时局动乱,北归无望,从四川来湖南投奔他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和舅父摄郴州刺史崔伟的,想等安史之乱平定后再回长安。但他终于未能走出湖南,于穷愁潦倒中度过了一生的最后两年,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中默默离开人世。流寓湖湘期间,他写了99首诗。杜甫是大历三年(768年)携全家乘船经荆州(今湖北江陵)入洞庭,在那个“舟雪洒寒灯”的严冬的傍晚到达岳阳的。就在这里,他写下了那篇千古传诵的杰作《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伟,历来为人们所激赏。这意境,从诗人的抱负和胸襟中来,从诗人阅历丰富而又坎坷的生活道路中来。但诗人不只是为自己晚景的凄凉而悲切,更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眼望着万里关山,到处兵荒马乱,刀戈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北望长安,再也忍不住凭栏而泣,涕泗滂沱。这首五律,自古以来曾引得多少吟诵者怆然泪下!
杜甫从岳阳继续南行,在长沙过了清明节后去衡阳。旅途中,他写了许多纪行、游览诗。诗人为那“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南征》)“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的湘江景色所深深陶醉,对“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铜官渚守风》)那淳朴勤劳的风情民俗表示由衷赞美,从而发出了“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祠南夕望》)的慨叹。据《湘中记》载,古时“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足见杜甫用“清绝”二字来形容古代的湖南是何等贴切!杜甫游岳麓山,还写了一首意境很高的《麓山道林二寺行》,极力描摹寺庙宫墙的壮丽,松道的清凉,山花山鸟的怡人,其中“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至今仍作为麓山寺观音阁的楹联,镌刻在阁前檐柱上。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也作于长沙: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底蕴的一篇。短短28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杜甫年少时寄寓洛阳,多次在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府第听到过他的动人歌声,当时正是唐代鼎盛的开元时代。几十年之后的暮春三月,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杜甫和李龟年都辗转流落到潭州(长沙)。落花流水的江南风光掩映着在颠沛飘零中重逢的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这画面充满了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沧桑迟暮之感。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美好回忆和凄凉现状,尽在这短小的诗幅中,不愧为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
杜甫流落湖湘时,还写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感人肺腑的赠别诗,后一首作于湘江上游的孤舟中,当时他已重病在身。“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这是他发出的诀别的悲声。他深深感谢流落湖湘时亲友对自己的关照,也为“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时局深表忧虑。这首呕心沥血的长诗,成了这位伟大诗人的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