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文化深度介入城乡一体化
完善京剧剧目课
口传心授之教学法
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值得思索的几个问题
80后文学急需批评引领
我是谁?为了谁?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是谁?为了谁?
——“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暨柯岩作品研讨会”综述

    柯岩同志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9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她出版各种文学著作50多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春天的消息》;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红蜻蜓》等。其作品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受广大读者欢

    本报记者  高  昌

    我是谁?我是劳动人民培养出来的一个普通写作者,不是精神贵族,不该有任何特权,我只有为在人民歌唱中获得生命;我是我们共和国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我必须学习着像工农兵和在基层工作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能,奉献自己,直至牺牲。

    我是谁?我是我们祖国密密森林里的一棵小树,我必须像我的前辈老树们那样学习着为人民送去新鲜的氧气、片片绿荫和阵阵清风。

    我是谁?我是我们祖国无边无际海洋里的一粒小小的水滴,我只有和我13亿兄弟姐妹一起汹涌澎湃,才会深远浩瀚,绝不能因为被簇拥到浪花尖上,因阳光的照耀而误以为是自己发光;如果我硬要轻视或蹦离我13亿海水兄弟姐妹,那么,我不是瞬间被蒸发得无影无踪,就将会因干涸而中止生命——

    ——引自柯岩《我是谁》一文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和历史诞生了一部关于革命文艺和思想文化工作的辉煌的科学著作。《讲话》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第一次明确而深刻地解决了文艺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即文艺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问题。”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暨柯岩作品研讨会”上发言说。

    4月8日,由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大众文艺学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暨柯岩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岳崎、吉狄马加、刘润为、王一桃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和学者近百人出席会议。与会者从《讲话》的精神实质、当代价值,柯岩的创作与《讲话》精神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会议认为,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历史时刻,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总结柯岩实践《讲话》精神的经验,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润为在发言中指出,70年前发表的《讲话》,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理论创造。它的创造性,它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第一次科学地完整地确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不仅应当是文艺的主要表现对象,而且应当是文艺的主要服务对象。这是对数千年来被颠倒的历史的颠倒,这是与一切旧的文艺观进行的最为彻底的决裂。

    吉狄马加强调,《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局面的开始。70年来,《讲话》像炽热的火炬照亮了中国文艺前进的道路,像光明的灯塔指引着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面对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新的高度,这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现实意义上的又一个充分的证明。

    二

    与会者认为,7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鼓舞、激励和指引下,一代又一代人民文艺家积极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题材、主题和诗情画意,创造了无数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柯岩是实践《讲话》的典范。

    刘润为说:“凡是读过柯岩作品的人都不难看出,她对于笔下的人物,从来不搞廉价的感情施舍,更不见牧师式的教诲,而是进行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零距离的沟通。”

    原装备学院副院长、少将,现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贺茂之说:“柯岩在刚走上文艺创作这个岗位时,有关领导就反复组织他们学习《讲话》,并以自己转变立足点的经历教育他们。她逐渐明确并坚定了‘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之理念和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并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认真实践。这样才使她在多种形式、浩浩10卷本的创作中没有一首诗、一篇文是个人感情的浅吟低唱,而都是革命豪情的黄钟大吕;没有一篇是游戏人生或戏说今古,而篇篇都是人生正道或资治史实;没有一处是为自己涂脂抹粉,而处处都是为人民大众立言、立德、立功。概言之,没有一诗一文姑息、放纵假、丑、恶,而诗诗文文俱是歌颂、弘扬真、善、美。”

    三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卢燕娟认为:“柯岩作为人民艺术家,除了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之外,她对人民文艺更深刻也更独特的理解,是艺术要塑造人民,艺术家要承担为人民塑造心灵、为社会塑造良知、为民族塑造未来的使命。柯岩的意义,不是在某一种文学流派、语言风格上来说的。柯岩,也包括在人民文艺传统内坚持创作的几代人,他们的意义,最根本体现在《讲话》所开创的人民文艺传统中。这一传统是崭新的文化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崛起,也是崭新的人在中国大地上的涌现。人民艺术家产生于这一传统中,不仅为之正名,更为之奋斗。因此,理解这样的艺术家,首先要理解《讲话》,理解《讲话》所开创的人民文艺传统对中国现代历史的深刻意义。”

    《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副主编李云雷说:“柯岩是一位‘人民作家’。她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人民的事业,她的写作是与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是她追求光明与未来的一种方式。在她这里,文学不再仅仅是游戏、消遣或娱乐,而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事业。作家不再是旧时代的戏子或文人,也不再追逐商业利益或者个人意义上的成名、成功,而是致力于社会与意识领域的改造,与一种更加宏伟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作家才配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四

    著名诗人石祥在发言中深情吟诵他自己创作的诗:“我是谁?在茫茫劳动人民的海洋里,我变成一滴辛勤的汗水,在五谷丰登的田野上,我是一支成熟的谷穗。我是谁?哭着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我是亿万人民眼中的一行热泪;笑着捧出《寻找回来的世界》,我是工读学校教师一片爱的心扉……”

    很多与会者在发言中多次引用柯岩的名作《我是谁》。他们表示,学习柯岩同志,把从《讲话》开端的党的文艺主张转化为自觉采取的认识形式和情感形式,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鞠躬尽瘁、添砖加瓦,就是对于《讲话》的最好纪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