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中共中央决定对薄熙来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
用心走基层 用情转作风 用功改文风
新的相遇 心的纽带
千余学者为民族传统节日“修志”
电影放映员的绚丽人生
文化部发布《2011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
难忘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求
密切关注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放映员的绚丽人生
——记新疆塔城地区女子流动放映队队长常寿兰

    常寿兰(左一)在工作中  (傅莲供图)

    傅  莲

    热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动力,正是这种爱,使一位普通的电影放映工作者,成为集多种荣誉于一身的边城名人。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新疆塔城地区电影公司经理、塔城地区女子流动放映队队长常寿兰。

    常寿兰立足本职,以身作则,争做民族团结典范,获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她所在的女子流动放映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播种机”“乡村文化天使”。

    “看到观众被电影感动,是我们最满足的时候”

    2003年是常寿兰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她担任了女子流动放映队队长。两个三脚架,6个装放映机、扩音器的旧木箱,6个装拷贝的铁皮盒,一辆淡蓝色的微型面包车,4名女子放映员,塔城地区少数民族女子流动放映队就这样组成了。

    担任队长8年来,常寿兰率领放映队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及裕民、塔城、托里等县市的996个村队,放映各类影片5500余场次,农牧区观看电影的群众达75万人次。

    常寿兰说:“放映队成立前,我一直觉得放映电影没有什么意思,但到恰合吉牧场放映时的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2004年3月下旬,放映队到距离塔城市区60公里的恰合吉牧场给两个队和两所小学放电影,电影放完后,已是晚上12点半了,返程时面包车陷进了坑里。常寿兰和大家一起推车,可车轮一打转,甩得她们满身都是泥水。车没推出来,鞋子先泡湿了,脚冻得受不了,大家气得想哭,发誓第二天就撂挑子不干了。正当4个女放映员无助的时候,远处隐约晃动着几束手电筒的光——原来是几个牧民闻讯赶来帮忙推车的。

    “你们什么时候还来啊?我们七八年没看过电影了。”车从泥坑里推出来后,一个牧民望着她们的面包车说。

    “七八年没看过电影,村民的话让我们很震动。”常寿兰说,“我们打消了撂挑子的念头。”

    “看到观众被电影感动,是我们最满足的时候。”常寿兰说。一次到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小学放映电影《暖春》时的情景,让她一直难忘。影片中主人公小花的命运感染了小观众,孩子们边看边哭。常寿兰说:“那么小的孩子都知道同情,我的眼睛也湿了。”

    从此,每当红日托起灿烂的朝霞,草原上总会出现常寿兰的身影。放映队就像草原上的一支牧笛,悦耳的笛声回响在塔尔巴哈台山脚下的每一个乡村牧场,回响在每一个农牧民的心中。

    “我们亲得就像一家人”

    作为队长的常寿兰对其他队员的关心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外出放电影,在外面吃饭是家常便饭,常寿兰每次都把好吃的东西带得多多的,给几个姐妹分享。而常寿兰考虑到她们中的大姐是维吾尔族,带的食品都是清真的。

    每次放完电影,4个姐妹就围在一起,把携带的食品摆开,又说又笑,亲热极了。有人说:“看你们4个亲热样,就像亲姐妹。”她们则回答说:“对,我们亲得就像一家人。”

    那是在2004年的春天,放映队在托里县铁厂沟镇放电影。春寒料峭,又下着绵绵细雨,队员们在阴冷的天气中忙着搬机器、拉幕布,不一会儿就忙得满头大汗。(下转第二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