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会旧址俯视图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沿海区域,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地带。街区环绕小鱼山而形成,北至福山路北端,南至海岸线,东至栖霞路,西至黄县路,主要由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和莱阳路4条街道及其周边小巷构成,分布面积约65公顷。历史上,由于许多学者、作家与科学家在此寓居,故称“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
街区共有文化名人故居3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含17栋单体建筑),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历史优秀建筑89处,历史建筑200余处,约占总数的62%,目前90%为民居,街区内常住人口约1万人。现有5座博物馆分布于街区之中。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保护,在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前世”
明初,小鱼山一带为古老村落会前村人的家园。1891年青岛建置后,在小鱼山西侧建起清总兵衙门。1897年德占胶澳后,小鱼山东南麓的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被规划为青岛的第一个别墅区,德国总督临时官邸、地政专家单威廉及伯恩尼克等人的别墅相继出现。1903年,随着沙滩旅馆和跑马场的兴建,维多利亚湾成为亚洲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来青岛,下榻沙滩旅馆。1923年,康有为先生入住福山支路上的原德国总督副官官邸,成为寓居小鱼山的第一位文化名人。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在小鱼山西北侧成立。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在同一个地方诞生,1932年改称国立山东大学。创校校长杨振声和继任校长赵太侔尊奉蔡元培在北大倡行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广聚天下贤才,协进大学理想,数年间,闻一多、梁实秋、张道藩、沈从文、老舍、洪深、赵少侯、台静农、童第周、黄际遇、王恒守、汤腾汉、王淦昌等前来执教,实现了人文与科学的盛大会合,青岛一度与北平、上海并称国内三大学术重镇。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青岛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先后在万字会旧址设立。1994年,青岛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纳入核心保护范围。
文化名人汇聚小鱼山街区
康有为:迹遍全球,皈依青岛
康有为是一位深刻影响了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人物,一生足迹遍布海内外的文化名城,对城市的精神价值有着深刻见解。晚年寓居青岛,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1917年冬,康有为首来青岛,赴小鱼山拜访恭亲王溥伟,初遇这片山海胜境,便发出了“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叹。1923年6月23日,他入住小鱼山东南麓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原德国总督副官宅邸,转年即购得此宅,题名“天游园”,为此写下纪念诗篇《甲子六月领得青岛德国旧提督楼》,诗曰:“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如荠。庄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栖。”寓居期间,他组织孔教会,试图创办一所大学,还曾开办过博物和书法展览。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在此过世,长眠于青岛的碧海青山之间。
林纾: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心象
1914年5月,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在登临泰山、拜谒孔庙之后来到青岛,居金口一路。他与避居岛上的晚清遗老相交游,亦与西方传教士对话,隐现着当时特殊的历史心象。在岛上,他多次谈及所译小仲马名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探究文化传译与对话之道。春秋一度,契阔谈讌,他为时居岛上的原京师大学堂总监劳乃宣和刘廷琛两人分别作画,题为《崂山归去来》和《潜楼读书图》。
蔡元培:在人文与科学双重视野中审视青岛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上,蔡元培是在人文与科学双重视野中全面审视青岛之文化价值与文化潜力的第一人。作为学界巨擘,他高瞻远瞩,以非凡目力洞悉青岛的人文地理特质,锁定此处为大学的理想之所,宜为现代海洋科学的起航之地,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形成过程中,可见到他的主张、行动和影响力的深刻存在。1929年至1935年,他多次来到青岛,主要活动均在小鱼山一带展开,参与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办,出席中国科学社年会,为水族馆揭幕,筹建海滨生物研究所,重启青岛观象台。期间,曾寓居福山支路14号。
杨振声:开创国立青岛大学的黄金时代
1930年,经蔡元培举荐,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居黄县路7号,与其同住一楼的还有青大教务长赵太侔和校医邓仲纯。作为创校校长,杨振声怀着崇高热情推进大学理想,致力于建构一个汇合中西、融通文理的大学价值体系,殚精竭虑,使得国立青岛大学在很短时间内就走上了一个垂范后世的巅峰。
闻一多:可以缅想的奇迹与不可忘怀的永恒
1930年至1932年,闻一多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居鱼山路5号,寓所别称“一多楼”。期间,破格录取臧克家入读,显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胆识。在此,他写出了诗歌创作的压轴之作《奇迹》,说:“我只要一个明白的字,/舍利子似的闪着/宝光,我要的是整个的,正面的美。”结笔于“那便是奇迹,/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着圆光的你!”与“永恒”的深度对话在青岛展开,闻一多实现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变,沉潜于唐诗研究,常于月下徘徊于小鱼山下汇泉湾畔,体味着“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沉思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展示的“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梁实秋:开启莎剧传译的东方之门
1930年至1934年,梁实秋出任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居鱼山路33号。梁实秋钟情于青岛,视之为“君子国”,谓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地方是天下少有的宜居之所,他说:“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然后追述了一段广为人知的旧话,当年他常与杨振声、闻一多、赵太侔和女诗人方令儒等人聚饮,号称“酒中八仙”,演绎出一段文人意气风发的旖旎往事:“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在青岛,他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自此始,这一浩大的文化传译工程持续了37年。
沈从文:从大海到边城的精神之旅
1931年,沈从文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居福山路3号,度过了“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他说:“海既那么宽泛,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海边既那么寂寞,它培养了我的孤独心情,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他写出《八骏图》、《月下小景》、《都市一妇人》、《从文自传》等大量作品,长篇小说《边城》也是在青岛酝酿的,“翠翠”这一形象的原型与崂山北九水偶遇的一位清纯少女有关。同时,他收获了爱情,爱侣张兆和信中那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一时成为文人口头禅。
陈梦家:新月之帆下的梦幻起航
1932年,陈梦家追随恩师闻一多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他怀着圣徒般的虔诚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从迷惘走向坚定,写出《在蕴藻滨的战场上》、《一个兵的墓铭》、《哀息》、《海》等作品,为新月派带来崭新语言。他还翻译并解读了所罗门王的《歌中之歌》(即《圣经·雅歌》)。他的学术生涯亦始于青岛,后渐成古文字学和考古学大家。告别青岛之后,他追述了这段诗意岁月:“我与远处的灯塔与海上的风/说话,我与古卷上的贤明诗人/在孤灯下听他们的诗歌:像我/所在的青岛一样,有时间长风/怒涛在山谷间奔腾,那是热情;/那是智慧明亮在海中的浮灯,/它们在海浪上吐出一口光,/是黑夜中最勇敢而寂寞的歌声。”(《往日》)
宋春舫:双重“海洋”的遨游者
1932年,著名剧作家宋春舫在福山支路6号开设了当时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图书馆之一”的“褐木庐”,呈现了一个审美的海洋。同时,他置身于科学的海洋之中,参与我国现代海洋科学的初创历程,1928年即出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科长,1930年与蒋丙然首倡在青岛创立亚洲第一座水族馆。
老舍: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1934年,老舍来国立山东大学任教,1935年至1937年居黄县路12号,完成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为现代文学史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他的创作活动蔚然大观,戏剧之外,几乎所有体裁的代表作均出自青岛,中篇小说有《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文学创作经验谈有《老牛破车》,诗歌有《诗三律》和《礼物》,散文有《五月的青岛》和《想北平》。由于《骆驼祥子》的诞生,中国现代文学获得了重大突破,真正实现了对城市贫民的深刻关注和博大同情。1935年夏,老舍与洪深、王统照等12同仁共创文学副刊《避暑录话》。作为大家的朋友,他说:“我想起自己,必须想起你来,朋友!”(《礼物》)
洪深:《劫后桃花》映现的电影开山之路
1934年,著名作家、我国现代电影的开山者洪深出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居福山路1号。他致力于电影与戏剧理论研究,创作了以青岛为背景的剧本《劫后桃花》,这是我国早期电影文学剧本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晚清遗老在青岛的家族生活与历史畸变,1935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成同名电影,影后胡蝶主演。当时洪深本人就在青岛,亲临现场指导。这次拍摄活动,拉开了青岛为电影拍摄胜地的序幕。
苏雪林:山海之间的自然沉思
1934年夏,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来青岛度假,写下《岛居漫兴》和《劳山二日》两部充满自然沉思意味的游记,凡10余万字。她这样描写福山路寓所:“这是一幢很朴素很精雅的石楼,屋前左右有两座圆式尖顶塔,全部建筑看去好像西洋中世纪时代的古堡。屋子所占据的地势很高,站在屋的前面,我们可以望见跑马场新建的罗马式运动场和碧浪际天的大海。”笔下,青岛的海充满了神性:“整个空间,除了‘光明’似乎更无别物。造化的元气是这末的淋漓浩瀚;这末的涵盖万有,弥纶六合,令我们渺小的人类只有低头膜拜,更无言语可以赞叹。”(《岛居漫兴》)
台静农:青岛燃灯岁月
1936年,台静农来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居黄县路19号。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燃灯者”之一,他以厚重、质朴的乡土文学显名,深得鲁迅赏识。青岛岁月沉静而陶醉,教学之余,他考察天柱山郑文公碑等摩崖石刻,与老舍投缘,在《我与老舍与酒》一文中深情追忆旧日时光,文人情谊表达得甚为感人。1947年某个秋日,身在海峡对岸的台静农忽得友人带来的两瓶苦老酒(即墨老酒),饮之,恍若隔世,为一种魂牵梦绕的乡土味而出神,唤醒了“对于青岛的怀想”。
周叔迦:佛学之路与家族精神
1934年,著名佛学家周叔迦居福山支路13号,潜心佛学研究。作为周馥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实现了家族文化的转型,开创了现代佛学新境界。1931年,他与叶恭绰联袂发起创设湛山寺及湛山佛学院,此处天台法席的开创,对现代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湛山派弟子广布海内外。同时,他还担任了青岛佛学会的副会长,会址设在小鱼山上的湛山精舍,1936年,弘一法师在此讲律。
冯沅君、陆侃如:古典文学伉俪的鱼山岁月
冯沅君和陆侃如夫妇同为著名的古典文学大家,1947年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来青岛任教,在鱼山路36号居住,度过了10年鱼山岁月。他们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山大知名教授,协力推进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建树颇多,尤精于楚辞与唐诗研究,有《中国诗史》等专著传世。
童第周:宏大与精微的海洋视野
1934年底,海外归来的童第周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山大在青复校后,他在鱼山路36号居住。1950年8月,作为主任,他与曾呈奎、张玺等科学家携手组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他的科学生涯与青岛息息相关,以宏大与精微的视野审视海洋,对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的研究,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者的地位,享誉科学史。
张玺:毕生致力于海洋科学研究
1932年,著名海洋动物学家张玺来国立山东大学兼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年任所长,在莱阳路28号甲居住。有《贝类学纲要》、《中国海洋动物之进展》及《青岛沿海后腮类动物的研究》等专著。
朱树屏:悉心关注和研究海洋生态
朱树屏是中国海洋生态学、水产学及湖沼学研究的奠基者,1946年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水产系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后,在金口二路13号定居,悉心探索海洋生态,有《中国近海浮游植物与水文及渔业的关系》、《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等专著。
赫崇本:物理海洋世界的探索者
1949年,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来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定居于鱼山路9号甲,小巷绵延之中,一座朴素小楼见证科学真理。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1958年山大西迁济南后,积极致力于创建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他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有《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等专著。
束星北:科学真理与生命动力
1952年,束星北任山大物理系教授,居鱼山路36号。早先海外留学期间,他曾担任爱因斯坦的助手,从事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研究,因而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在青岛,他完成了《狭义相对论》专著,在海洋物理学领域亦卓有建树,成为该领域的奠基者之一,虽历尽磨难,然不改执着,深情探索着天空与海洋的动力规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价值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是文化名人聚居地,现存30余处名人故居,凝结着近现代文化精神,延续着城市文脉,得到了妥善保护。
如前所述,众多文化名人在此居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今明确可考的名人故居30余处,多数已列为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优秀建筑并予以挂牌保护,康有为故居和老舍故居业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一多故居、梁实秋故居、沈从文故居、洪深故居、冯沅君陆侃如故居、童第周故居、束星北故居、赫崇本故居、朱树屏故居、毛汉礼故居等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是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发祥地,从1932年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传承,发展为中国海洋科研与教育中心。
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会期间,蔡元培、李石曾、蒋丙然、宋春舫等联合发起在青岛创设中国海洋研究所并先行建设水族馆。1932年,亚洲第一座水族馆诞生;1936年,中国海滨生物研究所正式启幕;1946年,山大开设水产系;195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汇泉湾创办。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图景。青岛为中国海洋科学城,其历史是从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肇始和延伸的。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是建筑艺术的宝库,集结着大量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中西合璧,充满文化对话魅力,见证了历史文化名城和博物馆城的丰富内涵,不断进行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青岛为欧亚文化交汇地,其内在的奥秘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有着生动的展现。这里分布着大量建于20世纪早期的欧式建筑。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民族建筑复兴浪潮,水族馆、海滨生物研究所、鲁迅公园牌坊、万字会大殿和杏坛等多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在此诞生。其中,始建于1934年的万字会旧址由著名建筑师刘铨法设计,创新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来构造传统建筑,获得发明专利。建筑群标举“五教合一”的理念,赭红宫墙之内,融古罗马、中国宫殿和拜占庭建筑于一体的形象世所罕见,是建筑艺术史上的一个孤本,呈现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图景。
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4处,它们是:小青岛灯塔、俾斯麦兵营旧址、沙滩旅馆旧址、万字会旧址。另有省、市级文保单位12处及大量历史建筑。
现有5座博物馆分布于街区之中,它们是:亚洲最早的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我国唯一的海军博物馆、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故居)和青岛市美术馆。
独立而完整的人文地理体系
遵循着自然与历史的逻辑,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人文地理体系,呈自由式布局,山海相依,景色优美,典型地体现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貌和山海城浑然一体的特色,渗透着兼具科学与艺术内涵的地景思维。对此,康有为《重还青岛感赋》一诗有着精彩阐释:“海气苍苍岛屿回,山巅楼阁抗崔巍。茂林峻岭百驰道,又入仙山画里来。”
山海之间,建筑、园林与街巷共同展开这幅锦卷,应和着整体韵律,各种空间要素处理得和谐有序。小鱼山以南迂曲回旋的基岩海岸线非常优美,蔚蓝海洋、绿色松林、米黄沙滩、暗红岩礁与洁白浪花所构成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弥漫着一派博大、浪漫与纯净的气息。这条海岸线东部早在上世纪初已辟为海水浴场;中部于1929年由著名园林家葛敬应设计为海滨公园,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改称鲁迅公园;西部为小青岛公园和海军博物馆。海岸线以北是一片山峦起伏的地带,30余处名人故居散布其间,一座座欧式屋宇错落有致,中国传统建筑亦不乏精彩闪光,形成中西合璧的格局。街巷因应着山势而蜿蜒回旋,多条百年石头巷颇具历史气息。山脚,多条街巷和谐交错,上下分流,有效协调着交通并涵纳着风景,呈现为自然立交格局,这是尊重地景而营建道路的一个范例。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传统格局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序延展,其历史风貌与内在格调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妥善的保护,至今仍是一处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宜居街区,不仅充满历史感,而且富于现实活力,许多文化名人故居及历史建筑今为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及北航等单位的专家公寓,数千户居民生活在街区内,他们的文化层次高,文物保护意识强,保护和利用好这处独具特色的街区,这在广大居民中已形成广泛共识,他们作为文化遗产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延续着街区的人文生活风采。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 保护与利用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不断加大保护利用的力度。
(一)保护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成立了由青岛市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领导和市建设、规划、文化、文物、财政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保护、管理与利用。设立了由文博、历史、建筑、规划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开展相关研究与论证工作。
2.加强科学规划与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保护体系,依法延续街区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将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纳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规划》;陆续颁行了《青岛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管理办法》、《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编制《文物保护单位图则》,划定并公布了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上述措施保证了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据,保护利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日益完善。
3.加大文化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力度,逐渐修复开放一批文化名人故居。2000年,青岛市财政拨付800万元专款,对康有为故居全面修复并辟为康有为纪念馆。2010年,市、区两级财政拨专款1400余万元,对老舍故居进行全面修复并辟为骆驼祥子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家以现代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名人故居进行研究论证,将陆续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改善未向社会开放的文化名人故居的居住环境,使其保持浓郁的生活气息。
4.加大研究与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利用工作的氛围。对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编纂出版了《康有为青岛遗墨》、《老舍的青岛岁月》、《文化名人故居》等专著。市、区两级文物行政部门在每年的4·18国际古迹遗址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及重要传统节日期间均举行“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等专题宣传活动。印发了文化遗产保护手册。制作了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宣传引导标识。聘请了20名文物保护义务监督员,街区居民广泛参与到保护与利用之中。
5.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维护街区历史风貌。市南区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环境整治,进行庭院绿化,拆除有碍历史风貌的违章建筑,保持街区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保护要求
对街区内的文物建筑,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和利用。对街区的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延续其历史文脉和生活气息,重点保护文化名人故居、标志性景点和庭院别墅、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街道,注重对山海地形、林地、特色空间形态、天际轮廓线、视线通廊等要素的保护,街区内不得插建、新建建筑,维持空间轮廓线的统一与协调。
(三)保护目标
科学、合理、有效保护和利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注重人文与自然协调,夯实历史文化底蕴,保持百年人文街区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强化文化与生活的延续性,将其建设成为以文化名人故居、海洋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活动为特色的“文化青岛”地标,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充满历史感与生活感的宜居幸福街区,进一步提升街区活力。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是人文憩园,亦是科学高地,众多文化名人在此寓居,由于他们的缘故,青岛在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之深度对话的同时,也获得了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激扬,得以成为现代文学的纪念之地和海洋科学的创始之地,形成一条内蕴深厚而多姿多彩的文化廊道,在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延续性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表征着有深度的城市文脉和有特色的城市肌理,充满历史感与现实生活活力,昭显着人文与自然、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融的宜居生态,呈现出一种具有启示意义的海洋人文景观。
(本版撰文:郑安新 张馨 巩升起 摄影:孙立治 任锡海 卓然 张岩 王超鲁 王逸欧 陈昌理 秦岭 于凤亮)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投票流程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审,现已评选出入围街道,即日起进入公众投票阶段。哪些街道可以最终当选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呢?期待您的关注。
投票方式:手机短信投票、信函邮件投票,请您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投票方式。
投票日期:2012年4月10日至5月15日。
一、短信投票
全网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66652或10665107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66652 或106651071
福建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666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6661
四川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26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26
全网联通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1
二、信函投票
《中国文化报》上附有投票表格,在您支持的候选街道后面划“√”号,所选街道不能超过10条,将投票表格剪下并邮寄至组委会。投票表格以报纸原件为准。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中国文化报社609室
邮编:100013
咨询电话:010-64296355 64296175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组委会
2012年4月8日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读者评选表格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读者评选表格
注:请在初评入围的街道 (区)(名单见表)中选出10条您认为可以荣获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街道(区),并在所选街道后面的“读者意见”栏中画“√”。选票可供两人填写,原件寄回,复印无效。此选票将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上连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