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福州朱紫坊街区:河坊一体似秦淮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6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朱紫坊街区:河坊一体似秦淮

    朱紫坊俯视图

    海军名将方伯谦故居

    海军名将萨镇冰故居

    巷景

    芙蓉园

    福州文庙

    安泰河景

    黄启权 林怡 林樱尧 卢美松                                                                       

    福州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朱紫坊街区面积共约17公顷,聚集着1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约占片区面积16%;列为保护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的共60余处,约占片区面积20%,其历史文化建筑的密集程度实为罕见。朱紫坊内现存的明清及民国建筑院落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福州园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花园弄内的芙蓉园和武陵园,规模宏大,建造精巧。主座原为宋朝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因园内遍植芙蓉而得名。明初籍没入官,正德间学者傅汝舟居此。其后为明长史谢汝韶别馆,其子布政使谢肇淛世居于此。东座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居所,明末礼部尚书曹学佺亦尝读书其中。清光绪间,布政使龚易图宦归,重加修葺扩建,号为三山南馆。园中假山如堆金叠玉,玲珑可爱。民国后期为海军将领陈兆锵花园。

    朱紫坊街区内还有堪称福州民居建筑典型代表的萨氏民居。约建于明末清初,道光年间归萨氏后,又扩建重修,总面积为2080平方米。大院临街有6扇大门,马头墙高耸,大石板铺天井,大厅进深面阔,均为5间,东西厢房均为楠木门,隔扇窗棂亦为精雕楠木,图案雅致,内有书斋、藏书楼、佛堂等。花厅前有太湖石假山、小亭阁及东西高平台。一泓清水可与大门外安泰河相通。

    此外,朱紫坊街区内有清代与民国风格相结合的陈兆锵故居、郑大谟故居等。这些样式各异、风格独特的院落,共同形成了朱紫坊传统建筑院落的多样性。特别是每座建筑本身及各个建筑细部的雕刻装饰造型优美、图案考究,体现了福州传统民居特殊的审美意境与文化意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芙蓉园、武陵园等园林建筑设计巧妙、布局优美,建筑细部雕饰精致,说明古代朱紫坊街区居民对建筑美学的深刻认识与独特见解,体现他们的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

    目前,在朱紫坊街区中保存的传统民居与文化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文庙、朱紫坊古建筑群(萨氏民居)和芙蓉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海军将领方伯谦故居,市级挂牌文物保护单位张日章故居、何公敢故居、郑大谟故居、陈琛故居、陈兆锵故居、叶观国故居以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董见龙(应举)先生祠、张钰哲故居。

    河坊一体似秦淮

    朱紫坊街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北麓、安泰河畔、安泰桥东。北对津泰路,南邻圣庙路、法海路,东起津门路、花园路,西靠八一七路。街区形成于唐末五代,安泰河原为唐末福州罗城的护城河,安泰桥即是罗城利涉门的利涉桥。街区总面积15.84公顷,内有宛转桥、福枝桥、广河桥3座古桥,朱紫坊、花园巷、花园弄、学院前、府学里、福涧街等10条坊巷。

    朱紫坊旧称达善境,地名新河,又号三桥。宋嘉祐、熙宁间,坊内通奉大夫朱敏功及其兄弟朱敏中、朱敏元、朱敏修4人皆登进士,朱紫盈门,因而为坊名。至今,坊内仍留有“朱紫达善境古迹”石牌坊。朱敏功上承朱敬则,下启朱倬,堪称名门望族。

    朱紫坊街区的最大特色是河坊一体。北面临河,住宅全在坊的南侧。街区内空间格局是一街水巷,3座古桥。河水荡漾,古榕苍翠,巷弄交错,园林幽雅,具有浓郁的福州传统建筑风貌,其历史文化风情又与秦淮河相仿,故有“福州秦淮河畔”之美称。

    朱紫坊街区面对安泰河,紧靠安泰桥,西与白马河相通,东与津泰河连接,水运可通闽江,水陆交通便捷。唐宋时期,这里便是主要码头,并逐步成为古城的繁华街区。清陈学夔《榕城景物录》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宋代修筑外城,将该街区全部围入城中。宋人龙昌期诗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正是这一带风光的真实写照。

    奇妙的是,这里闹中取静,正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福州古称“榕城”,以遍地植榕闻名。朱紫坊河沿是全市古榕密植之地,最盛时多达三四十株。其中一株“龙墙榕”,相传植于唐天复初,树龄逾千年,围径9.8米,树高18米,冠幅110米,裸根长成一堵墙,铁干虬枝,宛如蟠龙腾跃,至今仍生机勃勃,极具观赏价值。街区内处处园林建筑,广厦毗连,既是古来弦歌不绝之地,又是近代海军将士聚居之区,确是宜居的福地。

    优越的儒学文化氛围

    闽都福州,中唐以来,文教兴盛。主政者管元惠、李椅、常衮等“兴学劝士,文儒汇征”,使得福州“家有洙泗,户有邹鲁,儒风济济,被于庶政”。史载朱紫坊曾是福州文化教育机构最为集中的社区。区内曾有3座孔庙、一处府学院署及清代管理全省学务的提学使署,并有一峰书院及众多私塾。因此,这一地区唐宋至近代皆为福州的文化教育中心。

    早在中唐时期,福州刺使李椅将州学从城西北迁至今文庙旧址。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在此建“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又在州学旧地兴建文庙。1000多年来,4次重建,10多次修建与扩建。清咸丰四年最后一次重建,规模恢弘,从今日局部遗存,仍可见当日雄伟景象。自宋以来,文庙和府学内不但祭祀孔子,还设有“先贤堂”,以纪念有建树的名宦硕儒。文庙与府学成为培植后学的基地。两宋时期,福建中进士人数剧增至五六千人,较唐代猛增百余倍。所谓“龙门一半在闽川”,这应归功于朱紫坊内文庙、府学、县学及各书院、私塾的人才造就以及其所引领的“养士”风尚。

    朱熹的挚友、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儿时曾随父入闽,后作诗深情赞美福州“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唐宋以来,经州学、文庙、府学陶铸而出的大批莘莘士子,自觉地担当起传承儒学道统、延续朱子学统的重任。他们以学为政,经世致用,继往开来,延续着中华儒学文脉,持续推动八闽乃至全国的政治、社会、学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与朱紫坊也有着情缘。传说,少年林则徐替舅父陈大煜往朱紫坊送一篇文章,恰逢下雨,在坊间一屋檐下躲雨。他高声朗诵舅父文章,吸引了屋里的主人、进士郑大谟。郑老爷与少年林则徐一番攀谈后,认定此人必成大器,竟不顾林家清贫,把爱女许配给林则徐。林则徐果然不负泰山厚望,终成经邦济世的一代伟人。

    朱紫坊内的船政名人

    萨镇冰,少时家贫,居无定所。朱紫坊22号是萨家祖居,他在此居住过。1869年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第二届驾驶班,连续3年考试名列全班第一。1877年选赴英国留学,成绩优异。回国后迅速成长为著名的海军将领。他虽长年从军,却诗书俱佳,雄文俊彩,笔力遒劲。他一生清廉,安贫乐道,热心公益,受到世人的钦敬与爱戴。

    萨本炘,出生并成长于朱紫坊22号萨家大院,中国现代著名的舰船制造专家。1920年6月毕业于船政后学堂(时已改名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管轮班。1923年赴英国深造。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所工程师、海军马尾造船所工务长、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校长等。1950年以后,历任武昌造船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第七设计院(三机部舰船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顾问、一级工程师。曾主持设计建造中国第一艘耙吸式挖泥船,参与中国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的研制并做出重要贡献。

    方伯谦,出生于朱紫坊48号。1866年考入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77年选赴英国留学,成绩突出。历任北洋水师“威远”号、“济远”号管带(舰长),官至副将衔。1894年中日海战中,在丰岛海域遇日舰挑衅,率舰以一制三,受到传旨嘉奖。在黄海海战中,因战舰中弹受损严重,脱阵驶回基地,清廷以“临阵退缩”罪名斩杀于旅顺。方伯谦参与北洋水师基地的规划与设计,并参与制定北洋水师章程,是中国海军近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陈兆锵,祖居朱紫坊。14岁考入船政学堂管轮班,毕业后任职北洋水师,升任主力铁甲舰“定远”号总管轮,参加中日甲午海战。1915年在江南造船所所长任上,授海军轮机中将衔。调福州船政局任局长11年,兼福州海军学校校长。1918年创设马尾飞机工程处,组建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是中国航空业的重要创始人。在马尾主持局务时,重视海军教育,创设海军飞潜学校,培训众多优秀人才。1927年5月,在马尾主持创办“海军制造研究社”,出版社刊《制造》杂志,推动了海军制造技术的进步。

    陈长钧,居住在朱紫坊46号。1918年至1925年,就学于福州海军飞潜学校蒸汽机制造专业,后留学英国。回国后任上海江南造船所少校工程师。抗日战争中在湖北宜昌中央航空委员会飞机修理厂任课长,专修美、苏飞机发动机。后在福建企业公司铁工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澎湖马公造船所所长(上校)兼总工。解放后,历任省内重点企业总工、主任工程师,科技界省政协委员。

    沈觐宸,居住在朱紫坊46号。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毕业,留学法国、瑞士,获飞机工程师学位。历任民国驻英公使馆秘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秘书、航空署署长。两任马尾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校长兼总教官,海军部轮机少将。解放后,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海军大事记》、《海军编年史》、《船政编年史》等。

    黄聚华,居住在朱紫坊27号。1897年就读于船政学堂绘事院(后改称船政局图算所),毕业后从事造船设计。1913年曾任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校长,后在马尾造船所工务处、海军厦门港司令部轮机课任职。解放后,任教于省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高航)。

    此外,朱紫坊与船政有关联的人物,还有出生并成长于22号萨宅的萨本述、萨本政、萨师洪等优秀海军军人,他们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抗日英烈、中山舰舰长萨师俊也出生于朱紫坊萨宅。出生并成长于48号方家大院中的有多人服务于海军,为中国海防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投票流程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审,现已评选出入围街道,即日起进入公众投票阶段。哪些街道可以最终当选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呢?期待您的关注。

    投票方式:手机短信投票、信函邮件投票,请您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投票方式。

    投票日期:2012年4月10日至5月15日。

    一、短信投票

    全网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66652或10665107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66652、106651071

    福建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666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6661

    四川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26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26

    全网联通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1

    二、信函投票

    请将右侧的投票表格剪下来,在您支持的候选街道后面划“√”号,所选街道不能超过10条,然后邮寄至组委会。投票表格以报纸原件为准。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中国文化报社609室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组委会

    邮    编:100013

    咨询电话:010-64296355  64296175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读者评选表格

    姓名    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    详细住址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读者评选表格

    编号    街道名称    读者意见
    044    福建省厦门市中山路
    034    四川省泸州市尧坝古街
    055    西藏江孜县加日郊老街
    007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
    041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老街
    019    山东省青岛市小鱼山文化名人街
    051    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水街
    053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旧街
    073    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
    009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
    017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中英街
    052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
    062    甘肃省陇南市哈达铺上、下老街
    069    贵州省黄平县旧州西上街
    042    福建省福州市朱紫坊历史文化街

    注:请在初评入围的街道 (区)(名单见表)中选出10条您认为可以荣获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街道(区),并在所选街道后面的“读者意见”栏中画“√”。选票可供两人填写,原件寄回,复印无效。此选票将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上连续刊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