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4月8日,天刚一擦黑,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大宗村的宗泽广场就热闹起来了。虽然山东省京剧院的演出7点半才开始,可村民们早已占好了座位,有的人还直接站在自己的三轮车上看。有几位村民来晚了,干脆找来几张报纸,铺在了舞台前面的地上。他们笑呵呵地说:“这样就不担心被前面的人挡住看戏了。”
“天天下来才好呢”
“全凭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当演员唱到京剧《沙家浜》的这一选段时,观众都鼓起掌来,并纷纷站起来叫好。
“干一天活累了,听说有唱戏的就过来听听,放松放松。”刘大哥住在大宗村的邻村辛集,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就喜欢看戏,但只是在电视上看。今天听说省京剧院送戏下乡,就早早地吃完饭,骑摩托车赶了过来。
当台上开始演出京剧《智取威虎山》的选段时,场地角落里一位老人跟着轻轻地哼唱起来,右手还不时地打着节拍。老人叫宗广泉,年轻时参加过村里的文艺宣传队。“人这辈子得乐呵,整天愁眉苦脸的可不行。”宗广泉说,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听戏,有时自己晚上看戏曲频道直到凌晨一点,这次演出让他很开心。“演员在眼前演,比在电视上看强多了,而且这些演员都是专业的,听着就是好。”
当记者问他希不希望院团经常下乡演出时,宗广泉眼睛一瞪说:“这是什么话,天天下来才好呢。”
“农村与院团的双赢举措”
在演出台旁的一间临时化妆室里,记者见到了刚刚演完《贵妃醉酒》还没来得及卸妆的山东省京剧院青年演员杨洋。她告诉记者,在市区剧场演出与下乡演出的感觉是不同的,在这里可以更加近距离地与观众接触、交流。“作为一名青年演员,应多下乡锻炼。在服务群众的同时,这也是促进自己成长的一种途径。虽然这里条件不如城市里的剧场,但那种为百姓唱戏的感觉非常好。”
“农村的广阔天地有着我们最为忠实和热情的观众,我们的职业价值在这里获得了最大的体现。专业院团送戏下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爱,也是农村与院团的双赢举措,值得我们长久做下去。”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认为,文化艺术向来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中国有8亿农民。“作为专业艺术院团,更应该把广大农民朋友视为重点服务对象,满足乡亲们的需求,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农村来。”
“现在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还是过于单一,那些高层次的院团下来演出的水平都很高,而我们自己搞的话,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水平、能力等都达不到要求,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也就不能完全达到。”大宗村党支部书记宗成乐说,现在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如何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建议,政府多组织一些院团下乡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派文化干部下乡、驻村,帮助指导村里编排一些更加富有教育意义、艺术层次更高的文艺节目。
山东今年将送戏1万场
这场演出,也是山东省2012年全省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万场活动启动仪式暨文艺演出的开幕大戏。为全省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1万场是2012年山东省“文化惠民 服务群众”12件实事的重要举措之一。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希望借助送戏下乡这一形式,将今年文化惠民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介绍,山东省各级文艺院团将以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
陈鹏介绍:“下一步,我们将使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加之定期举办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培训等活动,帮助农民群众提升文化层次和水平,使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据了解,在送戏1万场活动中,山东省直艺术院团将送戏144场,市级艺术院团将送戏2112场,县级艺术院团将送戏4320场,社会其他各类文艺演出单位将送戏3500场。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表示,此次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将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各类文艺演出团体积极承担演出任务,使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