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又到了春风宜人的季节,在这样舒服的日子里举办演出活动,最适合不过,全国各地的舞台又热闹起来。不过,前一段时间,许多专家学者及媒体都在反思国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即只要跟文化沾点儿边的,都打造成节日,是节日就庆祝,庆祝就举办文艺演出,连清明节都举办大型音乐会,打着“环保”的旗号,让人们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少在外烧纸钱。可惜,据说上座率很低。而且,很多演出大讲排场,请大明星,用进口设备,一台演出动辄花费上百万元、上千万元……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国家有关部门早就规定,严禁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公款邀请演艺明星举办节庆活动,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明文规定“举办公共节日庆典演出不能铺张浪费”,以期改善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无论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做法都并非招致众怨的根本原因,要想实现“众乐乐”、搞好节日庆典、实现其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首先要搞清楚节日庆典演出的主要参与者是谁、庆典服务的对象又是谁。乍看上去,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节日当然是人民群众的节日,主要参与者自然是人民群众,服务的对象是大众,演出也是给大众看的,可一旦落实起来,很多时候就变味了。
因工作之便,笔者参加、观看了不少地方政府主办的节日庆典演出,发现了一些怪现象。如演出的大部分节目都是各地政府机关单位选送上来的,自然,参加演出者大部分也是来自那里。而且,据说还是“从上自下”下达的硬任务,必须好好完成。再如,观看演出时,演出场所常要戒严,不仅有很多警察层层把关,还被长长的警戒线圈起来,曰:保护领导安全。这种庆祝方式,令身在“圈”外的普通群众不仅无法观看庆典演出,甚至连参与庆典的热情也被拒绝了。
不过,也有不少地方的节日庆典演出形式机动灵活,贴近民众。参加演出的个人或表演队来自社会各界,演出节目也是层层选拔。如某地每个村都成立了农民秧歌队,选节目时,各村的秧歌队集中在一起进行一场比赛,胜出的队伍参加县里的节目选拔赛,最后的优胜者就能参加市里的节日庆典演出了。这样一来,大家不仅把节日庆典真正看做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件大事,还把参与节日庆典演出的资格看做一种荣誉,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人人参与。
有这样一场演出让笔者印象深刻:一条长长的红毯从剧场门口一直铺到座位席,但这条红毯不是用来给领导走的,也不是给明星走的,而是专门为社会各界的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准备的。一位当地领导对笔者说,这些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常年奋战在各行业的第一线,十分辛苦,希望在节日的这天,当他们走过红毯、冲大家挥手微笑时,能将一年的疲劳一扫而光。这种庆典方式受到了当地民众的交口称赞。
俗话说,钱应该花在刀刃上,心思得用对地方。不能否认节日庆典演出活动提供了展现当地某一行业的发展成就或当地领导政绩的一个舞台,但不该忽视的是,这个舞台更属于群众。要知道,这种庆典活动原本就是社会群体为了庆祝在工作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而举行的,理应为当地政府与老百姓沟通感情、加强团结提供良好的机会。所以,节日庆典演出到底该咋办,真得好好思量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