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1983年,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亲临北京人艺指导的话剧《推销员之死》在北京上演,成为当年戏剧界的轰动事件,加之英若诚的翻译和主演,以及朱琳、朱旭的联袂演出,《推销员之死》也成为北京人艺里程碑式的作品。
29年后,北京人艺在建院60周年之际,将《推销员之死》作为院庆首部重排剧目,于3月29日起与观众见面,变了模样的“推销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老版缘于一个邀请
北京人艺与《推销员之死》的缘分始于英若诚收到的一个邀请。
1981年,英若诚收到中国对外友协发来的邀请函,请他出席美国民间代表团访华期间的活动。在这份邀请函的名单中,英若诚发现了阿瑟·米勒的名字,他找到时任北京人艺院长曹禺,两人一同前往代表团驻地北京香山探访,发现此人果真就是那位只闻其名的美国知名剧作家,双方当时就提出要合作一部话剧,剧目可以由米勒自己选择。
1982年,曹禺借赴美讲学的机会再次与英若诚探访了阿瑟·米勒,这次几位艺术家终于将合作之事敲定,阿瑟·米勒将到北京人艺导演他的作品《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成功的作品,创作于1949年,讲述了推销员威利年老后面临被辞退窘境,绝望中驾车自杀,希望骗取保险金为儿子投机提供最后资本的故事。男主角威利那句哀求年轻上司不要辞退自己的台词“你不能吃了桔子就把皮给扔掉,人不是水果”成为战后美国的一句名言,这一作品也通过盲目信奉美国梦的威利之死传达出剧作家对美国价值观的质疑。该剧首演轰动美国,不仅成为百老汇历史上第一个赢得普利策奖、纽约戏剧批评界奖和托尼奖3项荣誉的剧作,而且被翻译成29种文字,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剧作之一。
1983年5月7日,由阿瑟·米勒执导的中国版《推销员之死》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演,第一轮演出持续到8月18日,共演出50多场,并出现了场场爆满的盛况,影响巨大。
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剧中表现的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大相径庭。当年演出时,中国还没有推销员这个职业,所以演员只能通过想象来阐释他们对人物形象及美国社会的理解,而观众对“按揭贷款”“保险”等概念也不甚明白,更想不通男主人公威利既然是个美国社会底层的人,为什么他们家有别墅、汽车、冰箱和电视?
但这些并不影响该剧成为北京人艺舞台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然而在随后几轮演出后,由于英若诚离世,这部戏也淡出了舞台。
新版更重中国味道
经过50多天的排练,新版《推销员之死》于3月29日在首都剧场演出。李六乙导演,丁志诚、卢芳领衔北京人艺新生代演员组成全新阵容,将这部经典老戏进行了全新演绎。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台词、同样的舞台,但是“推销员”却改变了模样。
“要把这出剧演得美国味十足,办法就是要把它演得中国味十足。”当年执导《推销员之死》时,阿瑟·米勒曾这样说。29年后,剧中所描述的背景和内容已经不再让观众感到陌生,但是把一出地地道道的美国戏改编成中国戏,而且要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也成为李六乙的追求。
“我们一直重视打造出一种中国味道,并把这种中国气质带到戏中,让这个戏演出来就是中国的戏。”李六乙说,他所说的中国味道,并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现在,还有很多中国人演外国戏,要弄个假发、垫个鼻子、画个蓝眼睛。当然,我所说的中国味道并不是说把演员的头发变成黑色就行了。”李六乙说,找到中国味道首先要从文学剧本下手,从剧本中找到与中国哲学的共鸣,之后再寻找出一种中国式的表达方式。
由于对戏曲的偏好,李六乙从戏曲中找到了很多依据和可能性。“我追求的舞台气质有着中国文化的空灵、不确定性和抽象的特质。中国气质主要在于找到了‘空’里面的中国意味,是一种‘无中生有’。”
正如李六乙所说,新版《推销员之死》的舞美非常有特色。舞台上最突出的元素,仅仅是一堵斜立的高墙,恰好契合了剧中人物压抑的心理氛围。更为奇妙的是,演员们的身影在灯光作用下投射于墙面上,随着剧情不停地变化,仿佛正上演着另外一台戏。“新版《推销员之死》的舞美处处表现着‘无中生有’,喧闹的酒吧,只有几把椅子,但是你分明能感到这其中人头攒动。‘空’的舞台,使演员的表演最大化。无论具体的物理空间、自然时间,还是抽象逼真的精神意识,都通过表演,在‘这一个’具体的舞台空间里,创造出无数多维流动并存的意识体系,舞台因而构成了连续不断的‘戏剧蒙太奇’,任由观众选择感知并创造属于自己的体悟,自然生动地实现了剧作家心理现实主义的美学表达。”在舞台整体的黯淡色调中,一棵彩色的树成为一抹亮色。“我在九寨沟就看过这样的树,一棵树里包含着春夏秋冬,体现着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美好和温馨。”
老版《推销员之死》中,英若诚、朱琳生活化的表演让人至今难忘。新版《推销员之死》中,角色之间的交流少了,剧中人物大部分台词是独自面向观众念出的。李六乙说,年轻的演员达到了他“寻找精神层面表达”的设想。“他们所展示的,是我需要的表演风格。这种表演既创造了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灵,也演示了他们精神转变的过程。他们的意识中有很多想象,而他们的表演能让观众看到这些想象,这是高级的表演。”李六乙说,过去很多实验戏剧将人物变成了一种符号,人成了抽象表达中的一种理念和思想,卢芳、荆浩、苗驰3位青年演员将人物变成了“具体”的,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现了表演中的“自由”,“这是当今戏剧舞台上非常少有的表演,他们前途无量。”
“戏剧的意义在于表达思想,戏剧本体的存在也同样重要,戏剧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弘扬还是批判。当今,我们的戏剧舞台,被狭隘的‘伪现实主义’占有,被急功近利庸俗的商业利益侵袭。那些真正的充满思想光辉的作品少之又少,那些依据戏剧本体创造戏剧生活的舞台剧作渐行渐远。《推销员之死》的重排,无论生活现象还是存在本质都与我们当代心心相印。”李六乙说,这就是他重排《推销员之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