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风 醉 人
——记张佳春专场汇报演出
刘 淼
4月15日,对于中国国家京剧院年轻的花旦演员张佳春来说,是个重要的“大日子”。这一天,张佳春在北京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的舞台上进行了其专场汇报演出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前,她正式拜宋长荣、刘长瑜、沈健瑾3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为师,成就了梨园一段新的佳话。
含苞待放
张佳春并非出身于梨园世家。小时候,家里也只有爷爷是戏迷。但每当爷爷看戏的时候,年幼的张佳春总是跟着一起看。“那时候,根本看不懂戏,就觉得京剧演员的扮相真漂亮,自己也拿着家里的床单、纱巾裹在身上,模仿他们的水袖、兰花指。”
原本,家人也只是以为张佳春和所有女孩子一样,看京剧只是因为爱美,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张佳春偏偏要上戏校。“家里人对女孩子学文艺有顾虑,而且我的学习成绩不错,所以他们坚决反对。”最终,张佳春“整整哭了一个月”,家人才勉强同意。
“进了戏校才知道,一个京剧演员的成长太难、太苦了。”虽然很难、很苦,但张佳春一直咬牙坚持着。戏校毕业,她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本科学习结束后,进入国家京剧院工作。工作期间,在剧院领导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张佳春又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艺术硕士。
虽然顺利拿到了艺术硕士学位,但在人才济济的国家京剧院,张佳春的演出机会并不多,而她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依旧勤奋学习、刻苦练功。终于,2008年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成为张佳春实现理想、崭露头角的重要平台。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取花旦组第一名的殊荣。2009年,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成为张佳春成长路上的第二个重要机遇。经过3年的学习,张佳春的艺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沐春风
张佳春的成长之路上,当然离不开京剧前辈的悉心指导。宋长荣、刘长瑜、沈健瑾及张关正、蔡英莲、陈淑芳等名家恩师都曾倾情指教、真诚相助。而宋长荣、刘长瑜、沈健瑾3位京剧名家,更是在张佳春成长的不同阶段,为她点燃了指引方向的红烛。
“我从16岁起就跟宋长荣老师学戏,那也是我最初开始接触荀派艺术。”在宋长荣的指导下,张佳春学习了《红娘》、《勘玉钏》、《红楼二尤》、《霍小玉》、《花田错》、《金玉奴》等荀派经典剧目。
“宋老师常说,他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江苏淮安的发展。”张佳春回忆,最初向宋长荣学戏时,淮安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她常常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赶到老师家。“那时候,长途汽车经常坏在半路,有的时候到老师家都已经是半夜了。可无论多晚,宋老师都会站在门口等我。几年之后,我再到老师家就坐上了火车,之后又通了飞机。”
到国家京剧院工作后,张佳春又得到了刘长瑜的点拨。“刘老师给师姐们上课的时候,都会让我去听。跟着刘老师学习,再与师姐们交流,让我进步很快。”跟着刘长瑜,张佳春学习了《卖水》、《游龙戏凤》、《春草闯堂》、《红灯记》等剧目。
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时,张佳春结识了沈健瑾,并在沈健瑾的指导下一边学新戏一边完善已学的剧目。“沈健瑾老师的家离我家特别近,所以沈老师也成了我这几年接触最多的老师。就像沈老师说的,我们已经情同母女。”
“宋老师的表演非常生活化,戏里那些搓麻绳、穿针、喂鸡的表演都是来自于生活;刘老师的表演清新高雅,老师的唱念是我要特别学习的;沈老师特别有创新精神,荀慧生大师说,荀派戏是常演常新的,沈老师就特别与时俱进。”3位老师各有所长,又都为张佳春的成长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于是张佳春有了一次拜3位老师的想法。“刚开始我特别忐忑,我怕老师们会不同意。但是3位老师摒弃了门户之见,都同意了我的想法,我特别高兴。”
刘长瑜说:“一次拜3位老师,有人问我生不生气,我回答一点都不。我的年龄虽然够当老师的资历,但艺术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青年人只有博学才能够做到不拘泥。”沈健瑾也表示,京剧中的任何一出戏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当年我演《奇袭白虎团》时,有5位崔大嫂的扮演者共同帮助我一个人,对于演员来说,光模仿不是艺术,博采众长才能成就经典。”宋长荣说:“我们3个人都是真心教佳春的,我希望佳春能学到我们各自的优点,完善她的艺术。”
3位老师对爱徒赞赏有加。宋长荣一直对张佳春16岁就孤身到淮安跟他学习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候淮安的条件不好,我家的条件也不好,那么小个孩子就能吃那么多苦,真是不容易。”张佳春对京剧艺术的执着也让刘长瑜感动不已,“有一次,佳春扁桃体发炎做了手术,差点不能唱戏了,但她每天忍着疼练唱,锻炼喉部肌肉,嗓音才慢慢恢复。”沈健瑾也夸赞张佳春“太咬牙、太执着”,“佳春嗓音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是勤能补拙,她愣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了现在的成绩,真是太难得了。”
感动于爱徒的执着和努力,3位老师决定,在拜师前,每人为张佳春执导一出大戏,作为她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的汇报。
佳音春色
4月13日至15日,由国家京剧院主办的“佳音春色——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张佳春专场汇报演出”在北京清华大学新落成的新清华讲堂举行。张佳春以现代京剧《红灯记》、荀派名剧《红娘》和新编历史剧《卓文君》3出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剧目为自己的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4月13日,最先亮相的是现代京剧《红灯记》。“《红灯记》是刘长瑜老师的代表剧目,也是曾经家喻户晓的革命样板戏,我在家里唱的时候,连我妈妈都知道我哪句唱得味儿不对。”虽然演出前压力很大,但舞台上的张佳春还是把继承父志为抗日部队送情报的李铁梅演得刚柔并济。对于学生的进步,刘长瑜高兴不已,并用《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我家红灯有人传。”
4月14日,清华园里迎来“小红娘”。张佳春在荀派名剧《红娘》中,将时而俏皮可爱、时而勇敢不屈的红娘演得活灵活现。
“《红娘》是我教佳春的第一出戏,也是她从戏校毕业时汇报演出的剧目,那时的她还很稚嫩,现在经过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学习,越发洒脱、自如了。”两次汇报演出,同一出《红娘》,宋长荣心中感慨万端。
“我第一次到宋长荣老师家学习,老师教我《红娘》里团扇的舞法。我没带团扇,老师就用硬纸板剪了个扇面,用两根筷子当扇骨,给我做了一把。”张佳春说,宋长荣给她做的这把团扇,她一直细心保存着。
4月15日,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里不仅迎来了众多学子,也走进了不少白发苍苍的京剧前辈,他们不仅要观赏张佳春汇报演出的最后一场,还要见证张佳春一人拜三名师的梨园佳话。
下午两点半,拜师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由张佳春在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硕士学习期间的任课老师张关正主持。台上,宋长荣、刘长瑜、沈健瑾3位老师依次就座,张佳春着已经扮好的戏装出场。因为时间紧促,大家在台下并没有商量好用什么方式拜师,所以张关正让张佳春自己选,可以鞠躬,也可以行跪拜大礼。张佳春坚定地走到老师们面前,毫不犹豫地跪下,分别给3个老师磕了3个头。虽然张关正一再提醒张佳春“注意头面,别太激动花了妆”,但几乎所有人都难掩激动的泪水,连张关正自己也在偷偷拭泪。
之后,张佳春为老师们献上了鲜花,老师们也各自送了拜师礼。宋长荣将自己30年前演《霍小玉》时的全部行头和道具送给了徒弟,还为徒弟画了一幅牡丹图,“荀慧生大师有个艺名,叫白牡丹,今天荀门又开出了一朵鲜艳的牡丹花。”刘长瑜将一本《弟子规》交到了张佳春的手中。沈健瑾则为张佳春定制了一幅全新的“红娘”头面。此情此景,让张佳春哽咽着说:“感谢3位恩师,感谢剧院的领导,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
简短的拜师仪式之后,张佳春演出了汇报演出的最后一场——新编历史剧《卓文君》。
《卓文君》是京剧大师荀慧生最后创作的一部剧目,已经十几年少见于舞台。“这出戏,荀慧生先生留下的只有文字剧本和两段唱腔,因此挖掘、整理起来非常困难。”为了给爱徒排演新戏,沈健瑾亲自上门求老艺术家董广田帮忙整理剧本,又找到荀慧生长孙荀皓担任复排导演,自己则作为艺术指导帮助张佳春进行唱腔、身段上的编排创作。终于,该剧作为国家京剧院“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暨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首届中国京剧流派传承班学员汇报演出中的一场,于3月15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虽然时隔短短一个月,但张佳春的长进不小。“由于得到了国家京剧院领导支持,荀门后人给我们指出了创作的方向,整个创排团队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才有了今天舞台上的《卓文君》。”沈健瑾说,今后还要为爱徒整理更多的荀派经典剧目,让荀派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次动容
从汇报演出立项到圆满结束,张佳春三次落泪。
第一次是在汇报演出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沈健瑾哽咽着说到“我是最清楚的,佳春这孩子太不容易了”时,张佳春跟着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在演出前的排练中。那一天,3位老师陪着张佳春从下午1点一直排练到晚上7点,连续打磨了《红灯记》和《红娘》两出剧目。排练结束,她看着坐在台上的3位老师,哭了。第三次则是在行拜师礼时,她顾不得头面和已经化好的装,再次哽咽了。“虽然从排练到演出因为时间紧真的很累,但能拜在3位老师的门下,圆了我多年的梦想。艺海无涯,师恩如海,我会珍惜机会,在3位老师的教诲下,在领导同事的支持下,勇攀艺术的高峰。”张佳春说。
最后,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为张佳春的此次专场演出做了总结性发言:“近年来,在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部党组的关心、支持下,一个适应京剧艺术规律的京剧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形成,其中,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中国京剧流派班已经成为青年人才夯实基础、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今年,国家京剧院也通过‘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优秀青年演员展演为青年演员的成长铺路。张佳春的这次专场演出,也是国家京剧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专场演出不仅仅是张佳春展示的舞台,更为她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在镜子面前能看到她的汗水和收获,更要看到她在前行中的不足,希望这能成为她艺术之路上的崭新起点。”
个人简历
张佳春,中国国家京剧院优秀花旦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首届艺术硕士研究生。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师从于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刘长瑜、沈健瑾、刘秀荣、吴素秋、宋丹菊、蔡英莲、沈世华、张逸娟、陈国为、陈淑芳等老师。演出剧目:《红娘》、《卓文君》、《霍小玉》、《春草闯堂》、《红灯记》、《柜中缘》、《游龙戏凤》、《百花赠剑》、《卖水》、《金玉奴》、《廉锦枫》、《拾玉镯》、《樊江关》、《活捉三郎》、《花田错》等,曾在2008年艺术硕士毕业期间成功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曾荣获“盛世风华”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成果汇报表演一等奖;2005年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荧屏奖;2008年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2009年获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金奖,被评为“世界华人之星”称号;2009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青春戏苑》、《过把瘾》、《快乐戏园》等栏目的录制。曾代表剧院出访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及慰问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
“佳音春色——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张佳春专场汇报演出”是中国国家京剧院2012年人才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张佳春参加第五届研究生班学习的毕业汇报演出。
张佳春是从黑土地走出的东北女孩,白山黑水滋养了她的童年,鲜明的四季、北国的烟雪锻造了她刚毅的性格。来京学习后,潜心学习、博采众长的进取精神,使她的为人处事又平添了柔美的元素。剧院的一位艺术家集自身几十年的艺术经历,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三个要素:天赋、勤奋、机遇。佳春的成长之路,离不开两个重要机遇和多位名家恩师的指点呵护。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是张佳春实现理想、崭露头角的重要平台。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取花旦组第一名的殊荣,给了她在京剧之路上继续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力量。之后,她就读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是她艺术之路的重要洗礼。播种、耕耘,四季轮回,日夜相随,汗水和泪水交织,创造和收获相伴,刘长瑜、宋长荣、沈健瑾及张关正、蔡英莲、陈淑芳等名家恩师倾情指教、真诚相助,引领她在艺术之路上扎实前行。
专场演出展新姿,佳音春色寄深情。青研班毕业,专场演出的举办,只是佳春艺术之路的一个过程、一个印记。她的未来之路还很长,更加充满希望。希望佳春把过去的收获,化作崭新的春泥……让佳音春色溢放更加动人的芬芳。
——国家京剧院院长 宋官林
张佳春从16岁在校期间就跟随我学习荀派艺术至今,学习期间,勤奋刻苦、用心钻研,并能认真地揣摩人物,艺术日益进长。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希望她继续坚持,不断进取,积极向上,为发扬和传承荀派艺术努力奋斗!——宋长荣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京剧艺术严谨规范,京剧艺术耐人寻味。
愿佳春博采众长,创排精品佳作,迎来明媚的春天!
——刘长瑜
我很赞赏张佳春对京剧事业的热爱执着。
我更感动于她勤奋刻苦、聪慧进取的精神。
“天道酬勤,得道多助”,京剧艺术需要这样的优秀人才。
——沈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