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南方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版
  标题导航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铸造城市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铸造城市人文精神
——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创新系列报道(三)

    “戏聚星期六”3周年庆典演出

    “美丽星期天”现场

    观众互动

    “剧汇星期天”剧照

    本报驻广东记者  林  培

    1994年,深圳市政府设立了政府公益文化基金——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用于扶持全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在1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基金以其“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资产为管理核心、以绩效为管理手段”的管理创新模式,以其对深圳文化事业的执著,为“文化深圳”这座未来的“金字塔”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基金扶持的原创影视工程、文学工程等让深圳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原创文艺精品,丰富了“文化深圳”的内涵。同时,基金扶持的众多文化活动,更让我们看到基金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人文精神方面的积极实践。在社区,“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让每个深圳居民乐享文化参与文化;在深圳音乐厅,“美丽星期天”的高雅音乐每周日如约而至;在中心书城,“深圳晚八点”作为“阅读与生活”的延展,拓宽了市民的晚间文化生活空间;在深圳大剧院、石厦戏剧主题馆,“戏聚星期六”“剧汇星期天”为观众开启了戏剧启蒙之门……

    社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下移文化建设的重心,让文化惠及的范围更广,深圳开展了“流动”系列文化活动,把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流动讲座等优质文化资源送进学校、工厂、社区。作为其中的一个品牌活动,“千场电影进社区”在深圳已连续举办了8年。2010年,在基金的支持下,活动升级为“万场电影惠百姓”,成为深圳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范围覆盖厂区、社区、文化广场、军营、学校等场所。

    在福田区石厦北社区南方国际广场露天广场,在宝安区石岩街道粤昌工业园,在南山区建工村的社区运动场……“万场电影惠百姓”的足迹深入到深圳各区各街道,遍地开花。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免费电影,受到了广大市民特别是劳务工们的热烈欢迎。

    “影片订购都是来自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电影会定期更新,只要有新影片,我们会第一时间为群众放映,基本上都是影院下线的大片,而且题材很丰富。”参与电影放映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很多时候放映员会根据放映场地区域的受众来决定放映影片的内容,比如在工厂区,会多放一些香港的枪战、功夫片;在居民区会放一些小孩子爱看的动画片,适合家人一起观看。”据了解,今年深圳市计划放映公益电影1万场,预计受惠百姓将达到600万人次。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人员流动性很大。许多来深圳的建设者感到归属感缺失,文化生活难以伸展。在这种背景下,由基金扶持的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和“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的出现更具意义。

    深圳外来青工文化节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每年一届,迄今已举办了7届,其目的是为了丰富外来青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质,引导和培育他们对深圳的家园意识,共建美好和谐深圳。文化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摄影大赛、书法大赛、知识竞赛、器乐比赛、街舞大赛、电子竞技比赛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外来青工踊跃参与。

    作为全国唯一以劳务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文化节,外来青工文化节已经成为深受外来青工喜爱并引起全国关注的重要文化活动品牌。2006年,文化节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文化盛事”和“深圳市最受市民喜爱的十大文化品牌”;2007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

    同样是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样是受到基金资助,同样是2006年深圳市民喜爱的十大文化品牌之一,“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则更注重社区这个纽带,突出民间性、家庭性和广场文化特色,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创设于1992年,通过文艺汇演、艺术展览、艺术研讨和评比等形式,集中展示群众文化成果,繁荣文艺精品创作。2011年9月19日,第十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在一个月时间里,“鹏城金秋”举办了音乐、舞蹈大赛,小品、曲艺大赛,国标舞、交谊舞大赛,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优秀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联展等8个重点项目,参与市民近1万人次,观众超过10万人次。艺术节集中展现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具有深圳移民城市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活动。

    文化普及,提高市民文化素养

    自1994年建立以来,基金重点扶持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戏聚星期六、美丽星期天、剧汇星期天等,这些文化品牌让深圳十大观念之“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得到实实在在的践行,提升了深圳市民的文化素养,从更深层次来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2012年4月5日,由基金资助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官方微博正式启动。这个早在2005年6月就正式开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共举办了近600场文学、艺术、人生、历史、社科的讲座,深受市民关注和喜爱。7年来,活动先后邀请了王蒙、高占祥、汤一介、成中英、周国平等500多位大众熟知的名家来这里登坛论道,讲座现场直接听众达30万人次,媒体受众达数亿人次,先后被市民推选为最喜爱的“深圳市2006年十大文化事项”和“深圳市十大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大讲堂电视节目更在深圳电视台66套节目中收视率进入前10位。

    “市民文化大讲堂每场讲座几乎都是爆满,在市民中也形成了一股讲座热,而且大讲堂的一批固定‘粉丝’也在形成。”深圳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市民文化品位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基金对于高雅艺术的普及也不遗余力。在基金的支持下,涵盖戏剧、戏曲、古典音乐等多种高雅艺术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向市民免费开放。

    3月18日,在美国钢琴家古斯塔夫·罗梅洛悠扬的钢琴声中,2012年深圳音乐厅“美丽星期天”公益音乐会正式起航。这个消除了高雅艺术观赏门槛的公益文化活动始于2007年10月,每周日下午3点在深圳音乐厅演奏大厅准时为广大市民奉上免费的高雅艺术音乐会。音乐会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还包括交响乐、管乐、独奏、各种室内乐、合唱、声乐、民乐等,以及以音乐为主题的讲座,专业演奏家在演奏古典音乐的同时,穿插对音乐知识的讲解,对观众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教育。

    由于“美丽星期天”的免费性、高品质、教育性及创新性,该项目现已成为深圳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得到社会各界及行业内的认可与积极参与。据悉,今年的“美丽星期天”将举办40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出,全部免费向深圳市民开放。目前,“美丽星期天”的派票点已达到26个,而网络与电台领票的方式还将继续,基本实现“现场——网络——电台”的全方位覆盖模式,多途径多渠道的领票方式。

    全城参与,升格城市人文精神

    在基金的扶持下,深圳的文化惠民之路越走越稳、越建越宽。繁荣城市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是时代的要求,是每个城市必需的选择,对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来说,则显得尤为迫切。

    2000年,基金资助了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深圳读书月。深圳要倾全城之力,打造一座“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12年来,深圳读书月秉承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宗旨,以“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为主题,着力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质。

    2011年11月,以“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为年度主题的第十二届深圳读书月,举办重点主题活动42项,一般主题活动488项,共计530项。据统计,在满城的书香墨韵中,深圳市民参与人数从首届的近百万人次攀升到近1000万人次,媒体报道5000多次,深圳读书月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市民生活,成为闻名全国的深圳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名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谈到深圳读书月时说,10多年来深圳坚持不懈地举办读书月活动,不仅体现了这座年轻城市高度的文化自觉,也昭示着已过而立之年的深圳将进入更加成熟、更富文化魅力的新阶段。

    紧随读书月之后,深圳还有一个全城参与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由基金资助的“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中,主办方共推出了88项创意活动,既有专业设计领域的高端项目,也有富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创意文化产业领域的众多重量级人物、专家学者和市民的广泛参与。对广大市民而言,除了可以领略专业设计展览的风采外,还可根据自身兴趣参与10多项各类创意活动,如“塑·绿色深圳”——新资源艺术创作大赛、“寻找·创意达人”时尚家居市民设计大赛、市民动漫创意大赛、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等。“创意十二月”将专业创意项目与文艺活动有机结合,使创意理念切实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强化市民的创意、创造、创新,积极引导和推动青少年的创意行为,逐渐成为深圳吸引、借鉴海内外创意成果的大舞台,成为广大市民关注创意、参与创意、享受创意的新的文化节庆,成为向世界展示这座设计之都魅力与活力的新窗口。

    做﹃文化深圳﹄金字塔的奠基人

    萧林子

    回望一下2011年深圳的文化月历,我们看到12月的“创意十二月”,11月的深圳读书月,10月的“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

    再让我们看看2012年深圳新翻开的文化日历:3月25日,首届深圳戏剧周全新开幕,为市民带来一周的戏剧享受;4月1日,剧汇星期天在香港剧团演绎的音乐剧《莎翁的情书》中拉开帷幕;4月5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官方微博启动,同时2012年活动开启……

    这些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公益文化活动,在深圳全年不间断地免费向市民开放。它们就好似一顿丰盛的文化自助餐,由政府将一道道文化菜肴摆上桌,市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喜欢的菜式。而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正是烹调这些美味菜肴的大厨。

    1994年,为了适应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圳市建立了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在之后的18年里,基金一直践行着对市民的文化承诺,在它的扶持和资助下,一批批优秀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脱颖而出。在文化品牌风生水起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深圳对“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实践,市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人文精神的日益彰显。如果把未来的“文化深圳”比喻为一座金字塔,那么基金承担的正是一个奠基人的角色。

    由政府搭台送文化,经常会面临着“上面送的并不是下面想要的”这样的窘境,为此,基金在2008年建立了绩效评估机制,启动基金项目跟踪和公众、专家评估有关工作,通过参与者的满意度调查和市民抽样调查等形式,实时对本年度获批基金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

    基金秉承“资助公益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扶植文化人才,鼓励文艺创作,推进文化立市战略实施和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进程,致力于宣传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的宗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科学决策、绩效评价”的连动式管理。对绩效评估结果为优秀的资助项目,基金办将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持续给予资助等。而那些绩效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资助项目,基金办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追回部分或全部资助款项、取消或限制相关责任主体下年度申报资格等措施加以处罚。这样一来,基金把对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的选择权交给了基层、交给了群众,达到了“上面送的正是下面需要的”的宣传效果,使群众呼声最高、需求迫切的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确保专项资助资金规范使用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这种机制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如今,基金正以它创新的管理模式,以其“文化深圳”金字塔奠基者的角色,高效发挥着它专项服务深圳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成为促进深圳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有力推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