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基于对四川、贵州、青海等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音体美教育资源匮乏,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对于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和解读,但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早已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进行了阐述。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也好,中国故事《马兰村的琴声》也罢,都生动地诠释了音体美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然而,一边是丰盈饱满的理想,另一边却是空洞无力的现实。在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喜欢上音体美课程,却因为教育缺失,导致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是当地最基本音体美用品的缺失、音体美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化、音体美教育投入的捉襟见肘,以及全社会对这种现状的某种程度上的漠视。
美术课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稚气未脱的童声传递出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的语句;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在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徒有其表,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音体美教育的本义,不断被切割、被掏空。
音体美教育的缺失也是一种权利贫困。在很多人眼里,与“填饱肚子”的营养餐相比,“启迪心灵”的音体美教育的缺失似乎并没有那么迫在眉睫,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音体美教育的匮乏,导致德育、美育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
当务之急,是走出贫困的束缚,给音体美教育“补课”。一是要依靠制度“补血”,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争取慈善机构的支持,争取企业、民间组织的帮助。三是要扩大社会参与,倡导爱心捐助和志愿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唯有众人划桨,才能推动音体美教育与时代潮流同步前进。
有了外力的浇灌,贫困地区孩子们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才能开花结果;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的社会生态,才能“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