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北京市东城区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成为首批入选项目之一。东城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认真部署相关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全面推动“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主要由五大类别组成:一是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政府通过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三是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和扶植社会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社会资源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四是政府通过购买社会资源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五是由政府组织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一)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2011年,东城区举办了新年音乐会、龙潭庙会、地坛文化庙会、东城区群众文化展演季、万人唱红歌演唱活动、夏日文化广场、百姓周末大舞台、前门历史文化节、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皇城文化旅游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中国儿童戏剧节、全国戏剧文化奖2011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季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将高雅文化、民俗文化和大众文化,一同送到百姓的家门口,使群众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
2011年新年音乐会在依照惯例组织区内学校乐团参加演出外,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特别邀请驻区专业乐团加盟,使演出形式和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为求创新,将演出地点选择在龙潭湖中心岛剧场,安排乐队在冰上演奏,北京第五中学分校金帆民乐团、北京第五中学合唱团、北京管乐交响乐团以及《幻境极光》冰上杂技演出团队共同为观众奉献了一台别具一格、美轮美奂、高水准的新年音乐会。
龙潭庙会一直将传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民间花会表演和“每日一技”非遗展示,已成为龙潭庙会中最具影响的品牌活动。2011年龙潭庙会集中展示了来自全国的优秀民间花会艺术,世界级非遗项目朝鲜族象帽舞、国家级非遗项目辽宁盖州高跷、江苏天岗锣鼓、河南盘鼓等优秀团队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看,演出达百余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100余万人次,使观众在庙会中能感受到文化魅力,体会到传统年味儿。多次荣获北京春节庙会·灯会·文化活动评选的大奖——“文化魅力奖”。
4月至6月,由东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魅力新东城 颂歌献给党”东城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万人唱红歌演唱活动在全区展开。通过学唱红歌、传播红歌,使广大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活动共组织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演出,10多万人踊跃报名参加合唱队。全区形成了从天坛到地坛,从大街到小巷,人人参与、万众同声,演唱红色歌曲的盛况。
5月至7月,由东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投入140万元,共演出36个剧目(其中19个剧目是由文化委组织演出),演出57场次,为上千名观众提供了免费欣赏戏剧的机会。
7月至10月,由东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东城区群众文化展演季是对该区群众文化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全区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中小学校共举办了各类大型文艺演出和展览50多场次;各单位和社区举办各类小型文艺活动和展览展示300多场次,参演团队200多支,参演节目近500个;数字公益电影放映800多场次;在展演季期间,参与人数达20余万人次。本次展演季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深受百姓欢迎,为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政府通过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全区现有区级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17个街道文化中心和街道图书室,200个社区文化室,1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2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27个、社区文体休闲场地近400个。区内有34家博物馆,占全市注册博物馆总数的1/5。专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1100余人。在全区基本形成覆盖区域广、设备设施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一刻钟文化圈”,保证东城区居民从家中出发,步行15分钟便可到达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就近享受免费的文化服务。
为方便群众参与活动,东城区文化馆、图书馆均实行免费开放。区级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56小时以上,区级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65小时以上。34家博物馆中,20家遗址类和文物建筑类的博物馆实现对未成年人半票和弱势群体免票,14家非遗址类和文物建筑类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两个区级文化馆分别开办了周末相声俱乐部、周末手风琴俱乐部、快板沙龙、评书书馆,设立合唱、舞蹈、器乐、戏曲、书画、摄影等文化阵地,组建了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阳光艺术团、文学协会、钟声合唱团、广角摄影学会、民间手工艺协会、风筝协会等多个文艺团队。两个区级图书馆分别开办了“书海听涛”“红领巾读书”“作家与读者见面会”等主题活动,并送书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
东城区设置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提供的文化产品,向文化受众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知识,提升市民文化修养,为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提升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东城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为契机,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1年10月28日,天坛演艺区启动暨幸福大剧院奠基仪式举行。按照北京的整体规划,天坛演艺区拟建34个剧院,其中14个1000座以上的大型剧院、2个600座左右的中型剧院、18个200座左右的小剧院,总共将增加2万多个欣赏戏剧演出的观众座席。北京核心演艺聚集区有望成为中国原创演艺产品的生产地与出口基地,提升北京的国际文化竞争力。
开工建设的幸福大剧院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设有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可容纳观众1500多人。大剧院功能设计上体现了当代最新技术成果,可为多种类型的演出剧目提供展示平台。在高水平建设的基础上,东城区将大力推进戏剧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制定重大戏剧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项目的科学策划、论证、筛选和扶持政策。这些精品以展现首都文化特质的新创节目为主,重点表现在21世纪发展建设中人民群众的新生活、新思想、新面貌;打造一批体现首都特色,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演艺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当代中国的新形象。与大剧院同期开工的东城区文化活动中心,拟投资4亿元,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将为群众提供设施更为完善的文化活动场所,使群众有更多机会欣赏到更高水平的精彩演出。
(三)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和扶植社会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社会资源从事公共文化服务
东城区充分利用首都功能核心区内机关、学校和文化体育单位密集的优势,出台了《东城区促进社会单位服务社区公益文体活动试行办法》,用于推动辖区机关、学校等社会单位文化体育场地设施、礼堂、多功能厅、剧场、操场、广场向广大居民免费开放,每年投入800万专项补贴资金,用于以上场地水、电、气、热运营费和设施设备维护费及工作人员加班费等,以接待人次、群众满意度、开放时间及开放面积为标准,每年从专项补贴资金中,按开放单位比例的20%给予每个单位1至2万元奖励。目前,已有83个开放单位提供公共文体服务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年累计接待15万人次。
东城区政府为鼓励和扶植社会机构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特别设立了每年300万元的东城区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和1000万元的东城区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项目进行扶持。
东城区文化艺术资源丰富,是北京专业艺术院团最密集的城区,聚集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国家级艺术表演团体;拥有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华民族珍品艺术博物馆、皇城艺术馆等文博资源;集中了保利剧院、首都剧场、长安大戏院等众多知名大型剧院和刘老根大舞台、先锋剧场、蓬蒿剧场等一批知名中小剧场,剧场数量占北京市剧场数量的比重超过1/3。在政府资金的鼓励和扶持下,每年能让300万人次走进剧场,欣赏到高雅的戏剧艺术。
东城区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特色,促使驻地专业院团投身公共文化服务,帮助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活动水平。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空政话剧团、煤矿文工团等知名院团都与街道结成了一帮一对子。在他们的帮助下,群众的文艺演出水准得到了极大提高。
2011年,由东城区委、区政府出资,以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事迹为原型组织创作,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友情支持演出的话剧《心中绿洲》,在东城区文化馆连演10场,近4000名社区百姓观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驻区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四)政府通过购买方式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通过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等方式,使社会各界了解公益文化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以此调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为公共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和投入机制。
东城区设置了东城区公益戏剧补贴资金,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支持公益戏剧演出。2011年7月、8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举办了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政府出资购买价值20万元的演出票,发放给驻区的儿童和困难家庭,并举办了残疾儿童专场,既使群众欣赏了演出,又支持了儿童艺术剧院的发展。2011北京青年国际戏剧节举办期间,政府投资25万元,支持戏剧节演出,并使驻区的群众得到免费观看当代戏剧的机会。去年“十一”期间,政府出资100万元,使数千名社区群众有幸走进国家大剧院观看了歌剧《赵氏孤儿》。
2011年,由政府出资近百万元,在地坛文化广场和玉蜓文化广场设立百姓周末大舞台,邀请中国评剧院、中国杂技团、北京京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等专业团体进行了包括舞蹈、戏曲、杂技、综艺等多种形式的50多场精彩演出,使5万多名群众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文化大餐。
(五)由政府组织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东城正着力建立政府扶植、群众参与,以文化志愿者、文化家庭为载体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目前,全区共有区级、街道级、社区级文艺团队790支,文艺骨干2万余人,文化志愿者2000余人,成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年来,在文化馆免费提供场地的支持下,两个文化馆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坚持每周六为百姓演出,达1000多场,使众多喜好相声的群众走进剧场。周末相声俱乐部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好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相声演员。快板沙龙开办以来,队伍已有200多人。这些人员大多是快板艺术的业余爱好者,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许多居住在河北、天津、山东、山西等地的快板爱好者也自愿加入沙龙,利用双休日时间到京参加活动。快板沙龙坚持每周在文化馆活动,为繁荣快板艺术做出了贡献。
2011年国庆节前夕,东城区文化委投资30万元并派出专业人员辅导排练,将东四街道红枫叶艺术团创作的9幕音画《红旗颂》搬上了舞台,参加演出的演员均为东城区的文化志愿者,为国庆群众文化活动奉献了一台别具一格的艺术表演。
近年来,东城区通过“政府保障供给、文化普惠全民”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地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出了一批特色公共文化产品,使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到东城区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驻区居民。在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的支持下,东城区形成了机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文化布局推动下,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姹紫嫣红、千姿百态。
2011年,东城区被评为“全国十大品牌城市”,使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开发出更多具有示范性的公共文化产品,让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