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永安
今年新春,中国美术馆推出的贺岁展览——“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受到了广泛欢迎,虽然一个展览持续3月有余已经少见,但由于观众对该展的热情不减,日前中国美术馆又甄选部分精品延长了展期。
邓拓捐赠的大批作品精彩珍贵自不待言,此次展览还引发出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古代卷轴书画的保存与修复。近日,中国美术馆邀集20余位业界专家,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关注展览到关注修复
在“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中,位于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的多媒体交互展示平台引人注目。参观者通过触摸互动平台的屏幕,可以放大观看作品修复前后的对比图像,并通过视频了解作品修复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从关注邓拓捐赠名家作品的珍贵性,到近距离欣赏古代书画的艺术性,再到切实感受古书画修复工作的繁复与重要,展览除了带给普通观众审美享受,更具有普及文保知识和提升观众认识水平的社会效应。
事实上,对邓拓捐赠的145件绘画珍品的修复,也的确远比一次单纯的展览蕴含着更多内容。从2008年邓拓家属提出了解藏品保存情况,修复工作提上日程,到2010年修复工作正式开始,从聘请我国著名书画装裱和修复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鹏生担纲修复工作,到从全国范围延揽徐建华、黄小明、吕成英等专家建立修复工作室、加强修复团队,直至2011年底修复工作圆满完成,加之紧张布展,才有了2012年初“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在春节期间的顺利展出。
邓拓捐赠作品的修复工作得以分期推进直至顺利完成,中国美术馆保存修复中心主任裴建国感慨“确实来之不易”。他回忆,邓拓捐赠藏品的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美术馆筹建保存修复中心的过程,实际工作起来,难度要比预计的大,但专家们都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中国美术馆聘请的几位专家有着丰富的装裱和修复经验,如黄小明原为南京博物院技术部主任;安徽省博物院副研究员吕成英19岁起即随父学艺,在该院从事修复工作也已经36年;徐建华已经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修裱和研究工作40年。
裴建国介绍,在前期的修复中,由于没有罗纹纸,冯鹏生对边寿民《蟹菊酒香图》的修复计划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幅作品的揭裱难题,吕成英专门从家里找来了陈存多年的罗纹纸;黄小明除了带来自己精致的修复工具,还带来一些托裱用的古旧绢薄;徐建华则帮忙从其他博物馆借压铁、提供手卷包首的锦料等。除了无私出力支持,修复工作的慎之又慎,专家们倾心投入的状态和精益求精的态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修旧如旧学问深
修复绘画的工作虽然默默无闻,在业界却无人敢小觑。明代《装潢志》中称“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其中写道:“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笃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弊。”直到今天,许多绘画修复专家也把自己比作“画郎中”。冯鹏生解释,修复书画就如同给人治病,如果方子不得当,人喝了就死了。历代的装潢匠师修复抢救了难以计数的几近毁失的书画文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说自己抢救书画的状态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绝非夸张。
北京画院高级装裱师王旭从事装裱工作已有20余年。他认为,作为“画医”要先保本再治标,本就是画心,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画心的质地不受伤害,卷轴的命纸能不揭就不揭。他介绍,古旧字画经过漫长的年代大多都会有污渍,其中主要的有水渍、霉斑、烟熏、油污、蝇粪等。去除这些污渍能用物理方法就不用化学方法。比如在揭裱的用水上,就不要用自来水,保证水的中性,以减少对画心的腐蚀。“修复过程中一定要想着给后来人留一些空间,尽可能保护画纸的质地,延长其寿命。”
此次修复工作,以现状保存和现状修复的理念为指导,能保存原状的就尽量保存原状。专家们根据字画破损程度,将要修的作品分成了一般性修复、重要内容修复、重点修复3个类别。而在修复每件作品前,又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具体的修复方案。
黄小明修复了仇英、郑板桥、黄慎等人的一系列作品。他介绍,书画装裱时对湿度、温度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要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在修复过程中,由于部分字画的破损程度比较大,同时又要考虑到这些古旧字画的‘金贵’,只要有一道程序出错,就有可能毁了整幅字画,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黄小明说,要使得修复工作尽可能地达到完美,任何一步都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一名古书画修复人员,不仅要有纯熟的技巧,还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定的美学修养,这样才能将一幅破洞较多的古代书画修旧如旧,还其本来面貌。
“重藏轻修”亟须改变
书画修复技艺传延至今,又融入了许多新的科技手段,但修复专家高度的责任感、多年练就的手艺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没有改变。冯鹏生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得以日臻完善,成为一种保护残缺古代书画的重要手段。他说,中国的书画修复技艺在国际上受到认可和尊重,但历史的辉煌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希望,泱泱大国文物丰富,有人预测,用现在的力量修我国待修的书画,1000年以后方能修完,可见形势之严峻。
一方面全国范围内书画修复人才十分紧缺,而胜任这份工作需要多年的培养和实践;另一方面,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重藏轻修”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客观上,书画修复工作所必备的软硬件基础需要财力物力支持。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随着中国博物馆界的学术发展和美术馆界的专业化建设,对卷轴绘画以及其他传统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修复的呼声日渐高涨,而美术馆在修复藏品上还有很多不足。中国美术馆实施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珍品的保护与修复工程,从无到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今后还将通过推动保存修复中心的建设,把对藏品的保存与修复和相关研究纳入议事日程。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说,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起步比较晚,在硬件建设普遍有很大改善的同时,专业化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在美术馆系统,对藏品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还非常薄弱。中国美术馆历时两年多对馆藏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成功修复和展出,为推动全国美术馆藏品保存与修复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与宝贵经验。
诸迪表示,文化部今年将在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开展全国国有美术馆藏品的普查和保存状况的调查,同时将举办两期美术馆藏品修复、保护专题培训班,以加快推动美术馆系统藏品保护与修复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