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摄影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边走边唱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9
放大 缩小 默认
边走边唱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崔宋村永飞小学是个民办小学,在三年级的教室里,文化部非遗司的张晓莉在给学生们上一节“核桃课”,以此来告诉孩子们,“我们都是独特的人”。

    本报记者 屈 菡 摄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文化部机关党委的张呈鼎在与从事草编的老人交流。

    本报记者

    屈菡 摄

    崔宋村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永飞小学里大部分是崔宋村的孩子,也有外村甚至河北的学生。放学后,临村的孩子们坐着校车回家,尽管面包车有些拥挤。本报记者 屈 菡 摄

    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很多农民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了解种植技术。小组成员和当地的农民朋友一起移植银杏树。

    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于洋 摄

    文化辅导小组在山西省娄烦县米裕镇寄宿学校进行艺术辅导,孩子们在课堂上入神地听着。

    本报记者

    张昊阳 摄

    镜头前的南寺庄小学的孩子们没有任何拘谨和害羞,争先恐后地摆着各种Pose。尽管学校教学软硬件条件有限,但孩子们依旧能够刻苦勤奋、快乐成长。本报记者 王连文 摄

    文化演出小组的青年们在南寺庄老党员张辰孩家了解老人生活情况。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李冰川 摄

    在陕西省咸阳市的汉阳陵东阙门考古发掘工地,考古调研小分队进行田野钻探、瓦砾堆积层发掘和红烧土清理工作。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贺占哲 摄

    本报记者  王连文  /文

    编者按:201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文化部团委组织的“文化青年走基层”实践活动中,来自文化部机关司局、文化部直属单位等有关部门的80名文化青年组成8个实践活动小组,奔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黑龙江6省的农村驻地活动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服务工作,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争先实践,在与基层群众深入接触中接受历练。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文化青年走基层的感人故事和累累硕果……

    201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群文化青年驻村入户、辛苦忙碌,以融入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和切实行动用心走基层,与农民群众同吃住、同劳动,为基层群众搞支教、送演出,为基层文化建设忙调研、出对策,以切实行动融入基层、服务基层。农村基层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身影,写下了充实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往返驱车600余公里用时逾8小时;六天五夜紧凑忙碌的行程,一堂音乐课、两场慰问演出、三次调研座谈、九次走访活动、冒着“倒春寒”的六七级寒风参与生产劳动;2000余张照片、几十段视频资料;数次小组总结部署会议交流讨论至深夜……这一串数字清晰勾勒出了自己所在的文化演出小组的活动轨迹和成果。

    实践并感动着。忘不了南寺庄小学简陋破旧却干净整洁的校舍,忘不了课堂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课间快乐的嬉闹声,忘不了二年级小学生上第一堂音乐启蒙课、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情景,忘不了照相机镜头前孩子们活泼可爱的笑脸,更忘不了二年级小学生张琦腾在校园里送糖给我吃的感动一幕——就在自己的衣角被轻拽的一刻,我顺势看去:小姑娘高擎着的小手里托着一块儿糖,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我,只腼腆地说了一个“糖”字,我蹲下去婉拒都不忍,收下了这份突然降临的特殊礼物。

    实践活动结束,临行前,当我们来到张琦腾家,手捧大家特地带去的一罐儿自己从未吃过的巧克力糖,这个8岁的小姑娘心里乐开了花。当小姑娘说出那日送我的糖是她仅有的一块儿时,我感动得几乎哽咽。当与同组的来自中央歌剧院的青年黑管演奏家程昊、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武耘谈及此事,他们在感动的同时说道:南寺庄小学孩子们那句“叔叔阿姨,你们什么时候再来”的声声询问犹在耳畔。

    实践并感悟着。4月4日再次来到王俊菊老人家,这位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入党的老党员尽管不识字、没有文化,还是为大家即兴哼唱了《东方红》;尽管腿脚不方便,老人家还是弓着腰用尽全身力气,把放在桌子夹层里“压箱底儿”珍藏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展示给大家看。

    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同样体现在张辰孩老人身上。这名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冒着随时可能牺牲危险,直接参与了解放河北保定等地的支前工作,为解放军运送了大量的给养。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张辰孩老人有说不出的欣慰和满足,用他的话讲就是“现在啥都不缺”。当大家建议老人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给我们这些文化青年年轻党员叮嘱几句的时候,老人家没有任何思考就斩钉截铁地说:“没啥好说的,就是跟着党好好干。”

    这样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被一个经历战争生死考验、从旧社会走到新社会的老人家说出来,掷地有声、催人奋进。战争动荡年代,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执着信仰浴血奋战、艰苦奋斗,为子孙后代打出了一片蓝天,建设起美好家园。这是一名老党员对千百万党员的叮嘱,更是对广大文化青年的感召和激励。

    激励并奋斗着。此番“文化青年走基层”社会实践活动中,由文化青年们组成的8个小分队,不单扮演了“播种机”“宣传队”的角色,还担负了服务基层的“工作队”“服务队”的重要职能,开展了文化支教、文化演出、文化辅导、民俗调研、文化资源共享服务、新农村建设调研、文博调研、考古调研等一系列丰富、充实的实践活动,大家在直接倾听基层群众民愿呼声的同时,也全方位直观地了解到了基层文化建设实际现状和发展诉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再度诵读雷锋同志的这段箴言依旧心潮澎湃。没有雷锋的日子里,实践活动中的文化青年们践行着雷锋精神,争做着新时代的活雷锋。

    “本次实践活动走得深、走得透、走得好,以此为契机、以此为激励,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不懈的奋斗锻炼成长、增长才干、提高本领,投入到为人民群众的服务中去,创造像火一样燃烧的青春辉煌。”这是文化青年们的共同心声。

    尽管已到4月,黑龙江省仍然有些冷。在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建镇同生村,12岁的王昌健必须躲在被窝里看书。上五年级的他,家境贫寒,与奶奶相依为命。恭王府图书资料处 祁浩庭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