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两岸深度合作 携手共演话剧
驻华使节及夫人走进老舍茶馆
中法友人聆听“大山回响”
中国武侠片惊艳伊斯坦布尔
在乌兰巴托
中国文化中心猜谜语
开罗人赛讲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岸深度合作 携手共演话剧
——话剧《西厢记外传》宝岛台湾演出侧记

    高雄演出谢幕(惠登供图)

    黄碧端与周志强(左)交换礼物

    《西厢记外传》在台湾演出现场

    台北观众在演出开演前观看纪念编剧姚一苇的图片展

    汪  融  文/图

    4月15日下午,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台湾“两厅院”以及台北艺术大学联合制作的话剧《西厢记外传》(原名:孙飞虎抢亲),在高雄大东文化艺术中心结束了台湾之行的最后两场演出。文化部港澳台办主任助理肖夏勇在高雄观看了演出并上台致辞。国家话剧院制作人刘铁钢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从台北到高雄,《西厢记外传》的5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非常热烈。台湾演出结束之后,《西厢记外传》剧组便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抓紧筹备5月22日至24日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

    演出大获成功

    《西厢记外传》创作于1965年,被公认为台湾知名剧作家姚一苇最精彩的作品,取材自古典名著《西厢记》,但对剧中才子佳人的故事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戏剧新潮流。从剧本问世到现在,台湾艺人几度希望排演这部被公认为姚一苇作品中最成功,也是最有难度的作品,但是姚先生的家人都婉言谢绝了。直到47年后,有了国家话剧院的强力加盟,本剧终有机会以两岸合作的方式面世。

    4月6日至8日,原创话剧《西厢记外传》在台北首次亮相,连续成功演出3场,赢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该剧由国家话剧院导演吴晓江执导,大陆演员吴樾、石展及台湾演员林钰玲、谢俊慧等联合主演,一连3场演出在台北引起热烈反响。伴着欢乐的笑声,数千名观众在座无虚席的台湾“两厅院”戏剧厅领略了这部两岸深度合作的话剧的独特魅力。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女士也自掏腰包前来观戏,她在后台模仿起在张纪中新《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吴樾所扮演的孙飞虎的滑稽动作,并与大陆演员进行了亲切交流。

    台湾“两厅院”艺术总监黄碧端在4月6日首演结束之后的招待酒会上说:“看完演出,大家演出前的忐忑终于没有了。意念性的东西是很难表演的,但是今晚大家演得非常出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朱宗庆和全体演职员出席了招待酒会。

    此番在影视圈正红的吴樾出演话剧《西厢记外传》,的确给观众带来不小的惊喜。长时间没有演过话剧的吴樾向媒体表示:“我本来就是国家话剧院的演员,这些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始终没有机会真正演一次我热爱的话剧作品,而这次剧院需要我来完成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义不容辞。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时刻都要怀着感恩之心,感恩培养你的学校和剧院,感恩戏剧的滋养。所以这次我来了,而且还要演得出色!”为了出演这部话剧,吴樾推掉了几部影视大戏的邀约,从3月初就开始奔赴台北潜心排练,其表演获得了台上台下的一致盛赞。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说:“吴樾最令我惊喜的地方,是他克服了影视演员通常在回归舞台表演时的尺度错位感,而且在剧中有很多出色的自我发挥,相信他在后面的几场演出中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合作彰显默契

    导演吴晓江表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国话的戏会比较传统和保守,偏重现实主义的风格,但这次,我们在保留中国传统意境的基础上,打破了很多传统的表现手法,这种混搭和融合是这个戏最大的特征之一。”

    1982年,国话的前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曾排演姚一苇剧作《红鼻子》,连演60余场,让当时处于两岸隔绝状态下的大陆民众第一次接触到台湾戏剧。30年之后两岸再度合作,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当然,毕竟是临时性合作,彩排时场面很乱,很多地方很不到位。在彩排的当晚,从北京赶来的周志强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台湾方面在舞台准备等方面的几点明显不足,比如灯光问题、换场问题、表演问题、音乐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办法。对于周院长直言不讳的意见,台湾方面的负责人之一、台北艺术大学的詹惠登教授欣然接受,并连夜协调落实改进。第二天,正式演出的精彩完全颠覆了彩排时的提心吊胆。双方合作的真挚彰显了两岸艺术界为了共同的艺术目标,彼此兄弟般的理解和默契。

    詹惠登告诉笔者,《西厢记外传》的编剧姚一苇先生是他的老师,把老师的这部公认最好的作品搬上舞台,是他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2009年周志强调到国家话剧院工作之后,他就把这份心愿告诉了这位多年老友。2012年,台北艺术大学建校30周年,作为建校的纪念活动,有几个利好的因素碰在一起,使得詹教授创排姚先生这部话剧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国家话剧院、台湾“两厅院”和台北艺术大学3家出资,大陆的导演、台湾的编剧、双方的舞台设计、双方的主演,一起排演了这部戏。恰逢编剧姚一苇先生90岁冥诞纪念,两岸演职人员在舞台上一起举行了祭奠仪式,场面十分感人。

    深化文化合作

    詹教授说,两岸合演姚先生的戏,以此祭奠台湾现代戏剧的导师姚一苇先生,意义不同寻常。1965年,当姚一苇先生的《孙飞虎抢亲》剧本问世的时候,西方正在盛行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而两岸还在大搞现实主义。姚先生用存在主义颠覆了传统题材戏剧,对人生的思考深刻而宽阔,至今都具有十分新鲜的意趣。他说,更可贵的是两岸戏剧界的紧密合作。在文化上,两岸的合作完全没有障碍。

    周志强也深有感触地说,两岸联手排演话剧,既包含着一种民族责任,又充满了一种兄弟亲情。这部戏是一次两岸戏剧界亲情、才智、资源的大融合,包括两岸官方机构的资源和资金的融合,其影响将会十分深远。

    话剧《西厢记外传》也为两岸新朋老友提供了一次温馨聚会的平台。在文化部“情系”系列活动中与大陆文化人结下深厚友谊的不少台湾老朋友,也出现在该剧在台北和高雄的演出现场,与大陆朋友共叙友情,探讨未来合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