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产业与市场·网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网吧行业加快连锁化进程
网络音频
2015年中国网民将达7亿
网络微电影关注自闭症儿童
微博客渐成大学生求职新平台
道德约束难遏侵权 “网络法庭”亮剑破难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音频

    匿名滥言是对言论权的亵渎

    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网络被认为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用它谈论时事政治、世态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见解。但是,这一最大优势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难以把关,或把关人的作用被延缓,而被某些人用来捏造事实、造谣惑众、攻击他人,肆意发布不实消息。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匿名制酿成的网络谩骂、网络谣言、网络欺诈和人身攻击等造成无数媒体伤害,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因此,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实施网络身份真实信息注册的问题,而是在具备条件的网络领域如何推行网络身份真实信息注册,切实保护公民正当的言论权。

    每个公民,不论其持什么意见,只要冷静地观察、负责任地诚实地说出其不同意见,都应当享有言论权,参与社会讨论。但前提是必须尊重他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维护社会安全,同时对其言论的后果负责。而利用网络匿名发表污秽的言论,则是对言论权的亵渎,不仅降低讨论的标准,而且败坏社会良知和社会风气。

    互联网观需要重塑

    京平(业界评论人士)

    近期发生的很多网络谣言事件提醒我们,人们的互联网观亟须重塑。虚拟世界并非超拔于尘世的“理想国”,它只是现实社会的一个投影。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的种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影响力、破坏力甚至已突破了“虚拟社会”的围墙,干扰到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

    重塑互联网观,就是要认清这一现实: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其实是一回事。现实社会中有的,网上一样有;现实社会中该守的规矩,网上一样得遵守。在网络与现实已完全交织的今天,个人在网络中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延伸和影响到现实中来。理性使用互联网,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法律和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负责任地表达意见,不做任何损害社会、侵害他人之事,才是网民应有的作为。

    重塑互联网观,实行网络实名是基础的一步。实名制建立在实体法规的基础上,弥补了互联网匿名性所带来的缺陷,让人们以真实身份注册信息来参与网络,目的是唤起责任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从根本上说,重塑互联网观,就是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互联网,看到它的优长,也看到它的毛病。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理性的网民。只有大多数网民都成熟理性,中国互联网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微博“弱”自律暗藏“高”风险

    吴勇军(重庆市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与呼啸而来的海量信息,往往让人们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对于信息蜻蜓点水的快读与不求甚解的误读,极易让人得出以偏概全的判断。微博是一种极端平民化的“大众式狂欢”,它不在乎事情本身的是非,只在意情绪的宣泄;它不在乎理性的思考,只在意众人一时的喝彩。马克思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不侵人之自由,才是自由。一些政务微博的不当言论带来了严重负效应,而部分媒体官方微博的“骗粉行为”,更是把严肃的新闻业娱乐化。

    微博的海量信息对网站和管理者都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由于缺乏严格的人工筛选和把关,微博网站的无意义信息越来越多,并呈泛滥趋势。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成为一座庞大的信息垃圾站,甚至成为谣言的温床。

    所以说,微博一方面引导了舆论,另一方面,其本身也需被引导。微博空间为“每个人质问每个人”提供了可能,也为每个微博传播者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提出了要求。“可信赖性”和“可扩展性”是当前微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不管是研发者还是运用者,都需共同努力改善微博的业态功能。作为主流的政务微博,更需增强在发展微博业态中的话语权,为微博的规范标准和发展轨迹导向定位。(周志军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