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活水引来百花开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0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水引来百花开
——山西省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借改革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

    吕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改莲等领导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陪同下视察文化市场。

    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培训常抓不懈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产品异彩纷呈

    新编现代戏《刘胡兰》剧照

    临县道情戏《掏鸦窝》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

    文化大院里乐融融

    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建设文化大市战略,吕梁市文化工作十分活跃和出彩,文化事业发展和建设呈现出大跨步、上台阶的局面。

    在此期间,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带领全市文化工作者全力以赴,大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人才兴文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基础建设战略,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高起点策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高品位展示,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不负重任,连续多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吕梁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引起了社会对文化战线的关注,也得到了各界的好评与赞许。

    体制改革激发艺术院团活力

    2009年12月25日,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4月,吕梁市委宣布了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新的领导班子,紧接着市政府出台了《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市文广新局结合工作需要,对局机关各科室人员和办公场所进行了重新调整;局党组、局工会进行了改选;局机关和下属单位科级干部进行了竞争上岗,顺利完成了机构调整合并。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系统的合并,也预示着吕梁市文化体制改革迈开了新的步伐。

    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吕梁市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运作,彻底打破了体制机制不灵活的老旧模式,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让文化事业发展春色满园。目前,吕梁市19个文艺院团的改革已全部完成,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得到良好保护;原有的市县14个电影公司基本完成了核销事业、注册企业的工作;市级组建成立了吕梁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吕梁市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成立了3个研究所。

    依靠政府扶持、社会融资,成立于2006年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不仅创作出荣获国家级、省级11项大奖的大型现代戏《红肚兜》,而且成功移植大型历史剧《廉吏于成龙》,新拍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成功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与跨越发展。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院长王承评说:“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演出团体的竞争力,拿我们剧团来说,一年一个精品剧目,人才层出不穷,每年演出300多场。”

    从过去的向政府伸手等、靠、要,到如今的走出去和市场对接,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使吕梁市多家演出团体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十一五”以来,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加大对专业艺术院团改革的扶持力度,使全市各类国有、民营专业艺术院团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达52家。这些院团常年坚持文艺下乡演出,活跃在全市城乡,每年在基层演出近万场,年演出场次最多的达400余场。同时,他们不断强化精品意识,以优秀的作品拓展市场,演出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市各类演出团体收入不足1000万元,2010年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吕梁市晋剧院院长张文斌说,实践证明,文艺院团只有和市场主动接轨,才能有活力、有生机。

    艺术表演团体在大力创作文艺精品的同时,也积极组织文艺精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市民间艺术团创作的舞蹈《争奇斗艳》参加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吕梁市艺术表演院团参加“春晚”的先例;市青年晋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红肚兜》荣获2010年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柳林文工团排演的大型鼓舞《盛世华章》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发布暨倒计时1000天大型文艺活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孝义市参与拍摄的电影《酸枣坡》荣获2009年第五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市戏研室解玉峰创作的歌曲《你的平安是我最大的安慰》,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中阳县王计汝的剪纸作品《谈古论今》荣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继2010年大型现代戏《红肚兜》荣获11项大奖之后,晋剧《杏花酒翁》在去年全国戏剧文化奖评奖中,又获得“原创剧目奖”“表演奖”等7项大奖。

    城乡共享公共文化硕果

    如何更好地把文化送到基层、服务群众,通过文化纽带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目标?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说,吕梁市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文化惠民的重要议事日程,扎实抓好以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农家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如今,吕梁市有综合文化站138个、农家书屋239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075个,覆盖率分别达到93%、77%和98%,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展势头良好。

    长期以来,吕梁市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对此,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门研究部署文化建设工作,使各级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三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12个,汾阳图书馆和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市县两级30余个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进村入户,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市”。

    有阵地还要有活动。吕梁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搭建了一个文化惠民的有效平台。

    “文化下乡”作为吕梁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使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全市3112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配送物品和器材已全部到位,各县(市、区)农村电影放映队争取到流动数字放映设备41套,农村电影放映总数超过20万场,观众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全市3个乡镇获得全省“文化工作先进乡镇”称号,10个行政村成为“文化示范村”。

    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吕梁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精彩不断。春节、元宵节期间,各县(市、区)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伞头、民歌大赛、焰火晚会、灯谜竞猜、传统民俗展示和专场文艺晚会等群众参与面广、趣味性强的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遍及城乡,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盛夏时节,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每年组织的“和谐之声广场文化活动”达十几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吕梁市还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了“星光大道冠军走进魅力吕梁”“激情广场”等节目。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也在吕梁全面展开且各具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除此之外,以老年大学为主的老年群体也积极地开展各种活动,这些文体团队的组建,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在各级各类调演、汇演和比赛中都表现不俗,让人称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生命力

    近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先后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组、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建立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并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全方位开展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十一五”期间,该市编辑出版了《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力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发现非遗项目线索达3万余条。目前,该市已初步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其中“中阳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临县道情戏”等1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林弹唱”“临县大唢呐”等42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离石民间弹唱”“三弦书”等55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113人被命名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该市4个单位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潜心培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吕梁市以投入推动文化产业的枝繁叶茂,从而收获累累硕果。

    吕梁市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不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个性鲜明、别具特色。近年来,该市围绕民俗文化打造文艺精品,一批民俗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发掘和利用,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木偶、柳林盘子会、岚县面塑等文化产业项目蓬勃发展,部分文化艺术精品已经成功推向市场,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从2010年开始,吕梁市每两年举办一次年俗文化节,迄今已经举办两届,大大推动了吕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吹响了吕梁文化兴市的号角。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现有文化产业、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了摸底调查,规划了吕梁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打造四大文化品牌的目标:依托碛口古镇、三交古渡、石楼黄河第一湾等文化资源,打造黄河、黄土风情文化品牌;依托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苍儿会生态旅游区、道教名山北武当等文化资源,打造自然生态文化品牌;依托蔡家崖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兑九峪古战场、刘胡兰烈士陵园等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依托杏花村,打造汾酒文化品牌。同时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全市九大重点产业之一。吕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改莲表示:“要让年俗文化相关产业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稳健发展。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1年,吕梁文水组建了由雪恩集团为龙头的苍儿会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文美印业包装印刷公司为龙头的包装印刷园区也在积极筹建中;交口设立了“云梦文化艺术产业园”,壮大了回龙乡“雅汇工艺品公司”,极大地带动了县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吕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12亿元,占该市GDP的0.96%。

    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吕梁如今有各类文化新闻出版经营单位千余家,其中,艺术演出团体53个,印刷企业326个(包括打字复印),出版物发行单位(零售)145家,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00多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373家,艺术培训单位100多家。这10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010年在全市宣传工作会上下发的《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了吕梁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市场呈现新局面

    出版物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各类非法出版物明显减少,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升……

    统计显示,2011年,吕梁市、县两级共出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7900余人次、派出车辆2250余次,共检查文化娱乐经营场所7000余次,查缴非法出版物4.7万余册、光盘8万多盘,责令停业整顿场所196家次,取缔非法经营KTV、黑网吧等103家,使吕梁市文化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显著成效的背后,是吕梁市着力构建净化出版物市场的防护网。杜旭华介绍说,2011年以来,吕梁市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积极联动,形成合力,投入到“三项整治”的大会战中。该市以“开展三项整治,创建文明文化市场”为主题,以“属地管理、违规重处、疏堵结合、齐抓共管”为方针,出台了依法行政报告制度、依法行政决策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23项工作制度,开通了“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逐步完善了文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和文化市场监管行为。

    在文化市场审批管理方面,吕梁市出台《通告》,并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演艺活动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备案,城区各主干道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占道搭棚进行婚丧庆典活动等;明确属地管理原则,以县级审批为主,市局要严格做好审批督查,确保依法规范审批;与相关单位签订《革除婚丧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承诺书》。截至目前,各县(市、区)张贴《通告》1500多份,签订《革除婚丧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承诺书》50多份。

    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面,吕梁市县两级文化市场执法部门组织开展了春节、元宵节期间文化市场集中整治、服务“双考”(中考、高考)严管严查网吧、“扫黄打非”、打击非法“网络共享”网站及设备产品、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治理报刊记者站“百日行动”、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的集中检查等多个专项行动。在每年1月10日和“4·22世界知识产权日”组织开展“吕梁市侵权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和“吕梁市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和绿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集中销毁6.8万多册(盘)盗版图书、盗版音像制品和盗版软件等,为吕梁市“五三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今年吕梁市文化兴市暨宣传工作会议上,吕梁市委对今后文化工作做出安排:一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要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营造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三要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要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五要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夯实文化兴市的人才基础。

    吕改莲要求吕梁市宣传文化系统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认真研究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重点基层化、投入效果最大化;要用好上级政策,落实市级政策,出台新的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益,促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全市上下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文化发展的满园春色正在吕梁大地迅速铺开,争奇斗艳,异常美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