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环球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贸易
  标题导航
我愿做块“垫脚石”
那个握紧拳头的老记者走了
日本老人柴田丰:叫我怎能不感恩
詹妮弗·劳伦斯:“90后”女孩闯进好莱坞
达明安·赫斯特:“艺术比金钱强大”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个握紧拳头的老记者走了

    迈克·华莱士

    静  水

    4月7日,93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在美国一家疗养院里去世,停止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探寻和质问。这位美国电视界、新闻界的传奇人物,宣称自己“愿意做一辈子记者”,并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华莱士早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大学二年级时开始涉足新闻工作,但他在50岁时才开始闪光,也就是他主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访谈节目《60分钟》后。1968年首播的《60分钟》,到上世纪70年代末已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拥有大规模的电视观众群。作为《60分钟》的创始人员之一,华莱士担任该节目的主持人长达近40年。

    华莱士擅长处理最具争议性、危险性的题材,进行追踪式新闻报道,深刻揭露社会问题。几十年来,华莱士参与的重大新闻报道数不胜数,将诸多腐败和欺骗曝光于公众面前。1992年6月,他主持了3小时特别节目《水门秘密的故事》;1993年12月,他主持了《CBS报道——1968》;1996年,他采访了烟草公司的高级经理杰夫里·魏格纳,首次向美国公众披露了烟草工业隐瞒尼古丁对人体有害这一事实……

    在美国,华莱士这个名字几乎成为硬新闻、调查新闻的代名词。有媒体评论说,华莱士和他的《60分钟》把电视访谈节目变成了“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华莱士竭力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很多观众对他满怀敬意,因为他不做表面文章,不做肤浅评论,也不矫揉造作。从战争到丑闻,从商业黑幕到国际新闻,从杜鲁门到克林顿,他选择的话题和人物总是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

    除了采访内容不流俗,华莱士还以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和近乎审讯的采访方式闻名。上世纪90年代,他逼得芭芭拉·史翠珊在节目中落泪。他指着美国前总统约翰逊的鼻子说:“越战强暴了你,你强暴了美国。”他还曾对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做出一个捻钞票的动作,然后问:“为什么俄罗斯腐败盛行,所有问题都得靠这个解决?”……几十年的采访生涯中,华莱士尖锐的问题常常让来宾难以招架,但也正是这样的步步紧逼和针锋相对,成就了无数的经典时刻,挖掘出许多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华莱士说,他愿意在自己的墓碑上镌刻这么几个字:强硬,但是公正。

    “在许多人看来,我是一个说话不经大脑的家伙,一心追求轰动效应,给广播公司添乱……但如果你追求争议性,就必须清楚一点,这是一把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双刃剑。”正如华莱士在其回忆录中所说,强硬的工作方式、咄咄逼人的询问也给他带来诸多麻烦,甚至几度走上诽谤罪的被告席,如1982年战争纪录片《不作数的敌人:一场越南骗局》播出后,由于华莱士质疑驻越美军最高指挥官威斯特摩兰将军少计算敌军人数而被告上法庭,并遭索赔1.2亿美元。这场耗时两年的诉讼“像是一场噩梦”,令华莱士心力交瘁。

    面对这些,华莱士有时候也会犹豫、徘徊,但他最终还是能从抑郁和纠结中爬起来。“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让我继续干下去,这是发现之旅,工作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华莱士所取得的成就源于他对新闻的热爱,源于他那份始终不变的认真和执著。“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干这个!”每次采访前,他都会花数周时间准备采访对象的资料,做足准备和调查,到最后采访的时候,华莱士甚至“知道的比被访者还要多”。

    华莱士还将早年在演艺领域积攒的经验带到电视节目中。一旦面对镜头,他总会带着好莱坞明星般的笑容,“忘记灯光、镜头、其他的一切,和对方真正交谈。”他获颁艾美奖终身成就奖,入选美国电视广播名人堂,所获的世界级新闻大奖和各种荣誉更是不计其数。如今,他主持和制作的节目已成为新闻教学和研究的范本,几乎每段采访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时光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移民家庭的小男孩,痴痴地盯着刚刚问世不久的电视机,幻想着或许有一天自己也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所有观众都会指着他问:“这个人是谁?”今天,他的梦想成真,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他,就是华莱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