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放在电影里,这样的镜头应该属于被删之列吧?但是现在舞台上却能堂而皇之地上演,对孩子太有害了!”一位带孩子观看某话剧的家长在遭遇火爆版“真人秀”后抱怨说。据媒体报道,除话剧外,一些舞台剧虽然也通过了审查,但口味偏重,让不少事先不知情的观众带着孩子“误入”剧场,除了尴尬之外,更对家长们让孩子亲近舞台表演、接受艺术熏陶心生“恐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进剧场欣赏话剧、歌舞剧等舞台表演,已不再像以前那样“贵”不可攀,于是携老带小的“家庭团”“亲子行”也随之出现。虽然绝大多数舞台剧对于历练已久的成年人来说,构不成什么侵害,但海报上看似大哥哥、大姐姐式的,对小观众很有感召力的演员的一两句粗口,或绕着弯儿的“似雅实俗”的语言,或过分成人化的小动作所带来的不良冲击,却要压在未成年人的肩膀上,同时也可能给带孩子进剧场接受艺术熏陶的家长尴尬和不安。虽说几百元的票价可以割舍,一旦恐惧感、难以捉摸感横亘在观众心头,流失的不仅是一时的掌声和喝彩,还包括正在亲近高雅艺术的脚步。
相对而言,国人进剧场的文化消费心理还不成熟,如果不特别加以呵护,只会令他们止步、退却。而缺乏观众的支持,剧本再好、演出再精彩,文化投入和民众需求依旧会是“两张皮”,既满足不了百姓的文化需求,也不利于剧团的长远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善舞台剧演前告示很有必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舞台演出相对成熟的地区,诸如香港的多数剧团,如果剧目中有过于成人化的语言,会在海报上提前说明,会有“适合××岁或以上人士观看”的字样,还会警示剧中会有一些粗口等,这样家长就会明白是否该带孩子观看了。当然,剧场内的不适感也因人而异,种种不适宜也不全是诸如色情、暴力等可以简单定性的重口味造成的,还有如哀伤、压抑等难以言说的感觉。但无论如何,出于对每一位观众的尊重,应当尽可能详尽而醒目地提示出剧中存在的不适合某类观众观看的地方,而不能一方面希望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一方面却忽视对他们的引导,漠视“消费者”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