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首届北京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拉开帷幕
发挥导向作用
推新人新作
邵泽辉:
集中展演为小剧场戏剧创作带来一个标尺
李伯男:
这是小剧场戏剧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定位
黄盈:
树立行业信念,促进戏剧产业链完整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戏剧多元风貌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4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戏剧多元风貌

    《空中花园谋杀案》剧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陶  子 

    30年前首演于北京人艺小剧场三楼排练厅的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的先河。

    随着《恋爱的犀牛》等剧目成功的商业演出,在北京,以北京人艺小剧场为核心的小剧场戏剧生产,进入到了吸收社会资金、创新戏剧生产模式的过程中。在2000年,随着《非常麻将》、《切格瓦拉》、《盗版浮士德》等几部作品的相继出现,小剧场戏剧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巩固了小剧场戏剧在文化市场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十多年来,作为《绝对信号》、《恋爱的犀牛》这些小剧场重要作品发轫之所的北京,在戏剧文化、戏剧市场——尤其是小剧场的戏剧文化和市场的建设中,仍然保持着在全国的突出地位。这突出地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北京小剧场最为独特的丰富与多元风貌。如今北京的小剧场的生产主体,既有着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这些重要戏剧院团,也有着广大的民营文化公司;在风格上,既有着如孟京辉这样贯穿着戏剧实验与文化市场相结合的思路,也有强调先锋性的戏剧探讨(如林兆华的《故事新编》)、更在意市场回报的“减压戏剧”(如雷子乐笑工厂的系列作品);既有着刻画北京市民生活风貌的《卤煮》、《锣鼓巷的故事》,也有着致力于将国外先锋戏剧中国化的《高朋满座》(改编自尤奈斯库《椅子》);其次,北京小剧场已经培养出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青年导演。如果说如林兆华、王晓鹰、孟京辉、田沁鑫这些著名的戏剧导演,经常以他们的才华为小剧场创作带来标志性的作品,但大量的小剧场作品,已经呈现出更多年轻导演的魅力:比如赵淼长年致力于形体戏剧,在他的舞台上,演员用身体在讲故事;比如黄盈,以“一戏一格”的态度,打造的是开放的舞台与开放的表演方式;比如王翀,巧妙借用海内外的优秀戏剧资源改造为讽喻当代生活的作品等等。第三,北京小剧场戏剧发展,离不开剧场本身的发展。当前,北京戏剧演出较为频繁的小剧场有20多个。在这20多个小剧场中,还包括独特的剧场群:如北京9剧场,在一个剧场名下包含了TNT、后SARS、行动、凹、非非等几个大小不一的剧场;繁星戏剧村也有几个剧场可以同时运营。北京小剧场发展的独特性还在于某些剧场已经呈现出一些自己的独特面貌:比如孟京辉做艺术总监的蜂巢剧场,在这里演出的作品往往都带有些“孟氏戏剧”的特色;比如蓬蒿剧场,这个小到不足100座的咖啡剧场,以一些非营利性的戏剧交流为主,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味道。

    当然,在小剧场的多元面貌之下,也难免鱼龙混杂。过于片面地强调市场导向,也会导致小剧场戏剧存在着一些隐忧。一方面,过度市场化会导致戏剧表达的低俗,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市场,也会造成戏剧创作呈现同质化的倾向——孰不知这种自以为投合市场的同质化创作是对戏剧市场最大的伤害。因此,在笔者看来,北京文化局组织的首届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所选择的20部剧目,基本上集中了有代表性的各种风格、各类导演,保护了小剧场戏剧的多元面貌;同时,展演也是对于蓬勃发展的小剧场的健康引导,对于鼓励创新性的艺术探索、繁荣小剧场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