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科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科技助推文化建设转型升级
龙门石窟夜景佛“光”普照
知名专家研讨动漫科技发展
X光首次用于文物挖掘
新疆国际大巴扎舞台完成技术升级
火药画是怎样“炼”成的
深圳创意产业腾飞的秘诀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X光首次用于文物挖掘

    本报讯  一个被土层紧紧包住的棺椁外,围着数块黑色铅板,地面上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周华轻轻按下仪器上的红色按钮,1分钟后,一张X光照片完成。日前,考古工作者将X光透视技术运用于陕西省高陵县西南10公里外的院张村明代家族墓葬群发掘现场。这也是X光透视技术首次用于我国文物现场发掘。

    考古人员在院张村发现了一组完整的明代漆棺,内部情况不明。考古工作已经进行到对棺椁的挖掘,此时“X光透视技术的原位探测,能为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重要帮助”。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研究员说,通过透视,科研人员能够“看到”未开挖的棺椁中尸骨、器物的位置、材质及破损程度,为之后的发掘方案设计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据了解,这次的X光拍摄工作所用的便携式X光探伤设备来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在考古现场,可以看到一辆长11米、宽2米多的白色箱式汽车上满载着各种文物保护设备,除X光探伤设备外,还有近红外仪、拉曼光谱仪等便携式设备和能够开展埋藏环境调查的多种设备。“移动实验室”是在“把实验室前置到考古现场”的思路下建立起来的,这种移动实验室符合我国文物埋藏多、发掘现场多、专业人员和设备少的特点,能够在考古现场就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此次X光探伤技术的现场使用,是对这一方法进行一次重要的试验。”苏伯民说。

    据负责X光探伤技术操作工作的博士生周华介绍,要了解一个棺椁的内部情况,估计需要拍摄数十张35厘米×40厘米大小的X光片。截至发稿时,研究人员已拍摄8张X光片。(刘 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