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李 洁 通讯员 张伟赞
4月7日,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万贯冲村装扮一新。黄昏时分,该县“连心”艺术团将来到这里演出。700名瑶族村民穿着节日的盛装,早早地在村口等待这支期盼已久的演出队伍。
近年来,随着隆回县“千场文化下乡”工程的示范作用,该县将“文化下乡”变为“文化驻乡”, 充分调动了乡镇、村举办文艺活动的积极性, 民间文艺表演团体也日趋壮大。金石桥剧团、司门前农民文艺表演队、六都寨舞龙舞狮队、七江西乐队等17个农民文艺表演队成为农村文艺演出的骨干力量。
十年下乡演出千场
隆回县“连心”艺术团是文化下乡中一支重要的队伍。该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方法,采取“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形式,在全县26个乡镇巡回演出,先后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近千场(次),观众达100万人。
“我们每次下乡演出,农民朋友们都很热情,还会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演出。”隆回县文化馆馆长、艺术团团长肖晓慧告诉记者。4月7日,“连心”艺术团走进虎形山瑶族乡的万贯冲村。这里山连着山,树连着树,到村里还有1.2公里的山路,听说 “连心”艺术团要来村里演出,村里特意安排了30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艺术团抬音响,他们和演职人员一起肩扛手抬,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艰苦努力才来到村口。
夜幕降临,在村里的一块空坪地,近700位山区老百姓像过节一样围坐一团。晚上7时,文艺演出正式开始,台上相声、小品、歌舞一个接一个地演,台下掌声、哨声、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连心”艺术团的花鼓戏刚一演完,瑶族小伙奉文军立刻走上舞台,用他那山里人特有的嗓音为大家唱起了山歌,紧接着瑶族阿妹沈利娟走上舞台,为大家跳起了瑶族舞蹈。一时间,流动舞台演出车变成沉浸在歌舞的海洋,原汁原味的民俗节目将演出推向高潮,原定两个小时的演出不得不再延长一个小时。
就地培训文艺骨干
“过去村民只是喜欢看文艺演出,现在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参加我们的演出。”肖晓慧说。近年来,“连心”艺术团始终坚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每年都会安排艺术团文艺骨干到偏远山村进行驻村辅导,这些文艺骨干一到村里,常常一住就是半个多月。
每次下乡之前,“连心”艺术团都会将节目单先打印出来,采取由群众点戏、艺术团表演的形式,进一步拉近了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距离。与此同时,该团还将乡镇文化站的辅导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点带面、整体提高、全面推进,积极主动地指导乡镇文化站制规划、定制度、搞培训、抓特色、树典型。其中六都寨镇文化站站长刘异钦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站站长。
在“连心”艺术团的指导下,隆回县先后组建了司门前镇农民文艺表演队、虎形山瑶族乡“花瑶风情”民俗表演队、六都寨镇舞龙舞狮队、七江西乐队等42个农民文艺表演队。同时还在15所农村中小学设立了音乐、舞蹈、书画培训基地。
文艺之花开满乡间
“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永远是农民,我们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让他们扎下根来,实实在在地调动农民的文化兴趣,彻底改善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让文化的种子开满乡间。”在文化战线干了17年的隆回县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晗说。
农村文艺骨干的培养,使文化的种子逐步在乡间“驻”了下来,村里也有了新变化。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健康的文化活动成了农民生活的主流。很多村子都成立了村级文艺宣传队,在各种节日为村民演出,有的甚至还能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张聪一家现在是村里的“明星家庭”,本来就爱好文艺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既能进行曲艺创编,还利用废旧扁担、椰子壳等制作二胡、板胡等乐器并能进行演奏。“‘连心’艺术团让我们这群老人重新焕发了青春。”今年已经65岁的张聪说。
近年来,隆回县还定期举办文艺演出、书画摄影作品展览、民歌民舞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艺术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