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吴啸华 谢 兰
甘建华,原《衡阳日报》首席记者、高级编辑,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作家。早年以《西部之西》系列文学作品,获得“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小说类第一名),成为中国西部文学阵营的一员骁将。年届而立,归居家乡衡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新闻报道《衡阳少了一个好人》一举成名。
甘建华对衡阳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04年,他辞职下海,创办了文化公司,以商养文,对衡阳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与总结,至今出版或筹备出版的书有“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含《衡阳字典》、《衡阳百人》、《衡阳笔记》等),文史笔记新著《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洛夫、唐浩明、琼瑶、龙应台、何满宗等文化名人对此赞赏有加,欣然作序并联袂推荐。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甘建华的文史笔记,为人们重新审视衡阳这座湖湘文化名城,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一个人,把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搞得风生水起;一个地区,被一个人把历史与文化演绎得如此热火朝天,其中暗含了什么玄机?
4月中下旬,记者两次来到衡阳,寻踏着先辈厚重的遗迹,闻嗅着远古文明的气息,感受衡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旷世情怀。
特有的文化血脉让衡阳充满活力和张力
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南飞的大雁栖息于城南回雁峰,故雅称“雁城”。
衡阳山川毓秀,历史悠久,人文兴旺。2000多年可考的历史,积累了衡阳深厚的文化底蕴。祝融狩猎,舜帝南巡,大禹治水,这里点燃了中华文明的最初火种;炎帝农耕,蔡伦造纸,谱写了人类文明一页又一页绚丽华章;南岳衡山,胡安国、胡宏父子创始湖湘学派;石鼓书院,韩愈赋诗,朱熹论道,千年学府,桃李芬芳,成为湖湘文化地标;湘西草堂,思想家王船山著书立说,开六经生面,为世人瞩目。从远古到现代,特有的文化血脉让衡阳充满了活力和张力。
衡阳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来,人文荟萃。从中选取几例,可窥见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蔡伦,衡阳市辖耒阳人,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 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第七位)、“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南岳衡山,中华五岳之一,以中华寿岳、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抗战名山、中国南方最佳赏雪地著称于世。清朝魏源《衡岳吟》:“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衡山为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禅、天台宗、曹洞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系之发源地。南岳也是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36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道教72福地之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初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所撰《文献通考》,将其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南宋大儒朱熹曾为之作记。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下(今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世称船山先生。他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致力于衡阳文化研究的湖湘才子甘建华
甘建华已近耳顺之年,中等个子,浑身上下洋溢着湖湘新一代儒生的气质。谈文学、谈书画、谈藏庋、谈湖湘文化、谈衡阳历史,他是滔滔不绝。春蚕织梦,仰屋著书,一路走来,以“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来形容他,似不为过。
青年时代,甘建华随父亲甘琳先生到了青藏高原,在那儿读大学、当记者、写小说,凭借《西部之西》系列作品,名字载入了《青海文学史》、《中国西部文学史》、《中国石油工业史》。
1992年秋天,他调回家乡衡阳,曾在《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工作,先后获得“衡阳市首届杰出记者”“湖南省首届十佳青年记者”“湖南省第三届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等荣誉。其深度报道作品后结集《天下好人》、《铁血之剑》,2003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国内著名学者梁衡、丁柏铨、吴廷俊、罗玉成等30余人撰文评价。最新作品集《第三层表达》将在年内出版,中国记协原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特为他题写了《第三层表达——甘建华深度报道作品评析》书名,并欣然作序。
2004年,甘建华投身商海,告别了记者生涯。由于此前积聚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以及他本身具有的经商才能,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他本质上仍是一个传统文人,他所向往的还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山林情趣。现在,他又重新回到书斋,读书立品,雅言澄心 。
沉寂书斋8年之久,他终于向世人奉献出了一套有雄奇瑰伟之气的著作。出生于衡阳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先生与甘建华是忘年之交,他在阅读了甘建华的文史笔记后,欣慰地说:“衡阳文化在走过2000多年历史之后,终于等到甘建华来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了。”
洛夫先生所说的“总结”,指的是甘建华历时多年精心打磨出的文史笔记《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2012年1月8日,这两部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新著,由湖南省和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主办,在衡阳华新开发区曲园酒楼三楼宴会大厅举行了首发式,省市领导、驻衡部队首长、湖湘文化名人、著名企业家600余人参加了这一文化盛会。
蓝墨水上游的千古风流
“汨罗江,蓝墨水的上游”,这是诗人余光中对汨罗江的定位。汨罗江被称为蓝墨水的上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屈原,一位将生命与汨罗江融为一体的浪漫主义诗人。余光中说:“我想我的聪明,像所有中国作家的聪明一样,都是从汨罗江开始的。”
在这个意义上,地处湘江上游的衡阳是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源头,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称之“蓝墨水的上游”亦恰如其分。
甘建华说,衡阳古代隶属荆南,天荒之地,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且屡遭战乱,兵火连绵,改朝换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极其稀缺,幸存最早的正史也就是明代嘉靖《衡州府志》。而衡阳各色人等出于各种目的,或囿于视野的狭窄,或东扯葫芦西扯瓢,或着意为自家祖上贴金敷粉,所在错讹颇多,疑窦丛生。正是这些外因和内因,共同促成了甘建华对衡阳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写作。他带着温情和敬意,埋头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故纸堆中,日夜研读历代省府县志和《湖湘文库》,四处搜寻考证民间野史家乘,披沙沥金,焚膏继晷,但他无怨无悔,立志为衡阳接续文脉。
《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两本书,得到了洛夫、唐浩明、琼瑶、龙应台、何满宗的联袂推荐,殊非易事。
《江山多少人杰》所载35位衡阳历代文化名人,排列上按照出生年代为序。与《蓝墨水的上游》以综合事件为主要脉络而展开的笔谈札记不同,它主要是以散文长短篇的形式,描述单个人物的生平事功和精神风貌,客籍人物强调其对衡阳历史文化的贡献,本籍人物突出其在湖湘文化长河中的地位。两书各30万字,互为补充,可视为甘建华近年对衡阳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个小结。
衡阳历史上所出现的文化名人,丝毫不逊色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地区,有许多开宗立派的大师,有许多星光灿烂的人物,囿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以前可能闻所未闻。为了弥补这种缺憾,甘建华与他的学术顾问们反复商榷,特地精心编撰了一个《湖湘文化名人衡阳十字歌诀》,既简明易记,又朗朗上口,这就是:一纸圣、二状元、三学宗、四耆宿、五书家、六僧道、七贤人、八画师、九文士、十世家。
“将来会有许多人记住他并感谢他”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与甘建华是多年挚友,他认为:“甘建华游走于文学和历史之间,坚持精致写作、快乐阅读的原则,行文中充溢着对衡阳人文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甘建华所做的是一项文化公益事业,他更愿意被称为“湖湘文化义工”或“衡阳地方文化义工”。
籍贯衡阳的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甘建华对湖湘文化尤其是衡阳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来会有许多人记住他并感谢他。”
甘建华写作衡阳文史笔记,意愿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要让读了他写的书的人,都感觉得到衡阳特有的文化血脉。
中国文联出版社责任编辑在《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少人杰》两本书的勒口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甘建华的文史笔记“既让人惊喜,湖湘文化在衡岳湘水曾经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又让人感喟,中国地方文化研究业已达到了博雅精深的高度”。
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历史学家唐浩明说:“阅读甘建华的文史笔记,分明能感觉到他那敏锐的记者视野,生动的作家文风,深沉的学者气度,并触摸到湖湘士子重操守、敢担当的理学源头。”
台湾言情作家琼瑶说:“我仔细拜读了甘建华所写的文章,非常感谢他对我和我们家族的关注。他的文笔优美,叙事精到,在中国作家中非常突出。”
继被湖南《新视报》和香港《名家》杂志作为封面人物推广后,2月19日,甘建华文史笔记衡阳研讨会隆重召开。记者发稿时得知,甘建华所著《蓝墨水的上游》,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华颂”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