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4月17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范迪安 罗一平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各位学者、各位专家、朋友们,感谢各位前来参加研讨会,这次展览向美术界的同仁特别是向广大公众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许钦松的山水画创作成果,但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展览举办的时机,美术学界得以讨论、分析他在艺术人生的探索,特别是在山水画艺术上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讨论和分析一位画家的艺术创造特征与时代整体美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许多重要的经验与思考对美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承蒙各位专家学者做了认真的准备,前来一起研讨。
许钦松画展在北京的举办,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在美术上的重要体现和丰富成果,展览还得到了文化部、中国文联以及美术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展览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美术方面的有效举措,同时也体现了美术界对于更好地宣传推介一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成果的共识。展览在筹划、组织、宣传上都做了周密的准备,美术界也有很高的期待。展览很鲜明地反映出许钦松在山水画探索上的心路历程。正是由于他数十年的积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在山水画创作上投入的巨大劳动,才有了展览壮观的面貌。另外,在把展览打造成美术展示空间里引人入胜的艺术场景方面,展览主办方也和许钦松共同努力,在展览的结构、展示等方式方法以及相关学术出版物的准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使得展览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了许钦松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贡献和可观的成果。今天的研讨会我们可以更多地以许钦松目前正在展出的作品为素材,同时结合已经发表出版的各方面学术见解,对许钦松的艺术成就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尤其是从许钦松独特的艺术观念、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发展。
遥接古今 结合中西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看许钦松山水画的第一个感想是,他对传统山水画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四可”功能经过反思,别有见地。他说以前的审美心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还是以人的占有为前提。正是这种认识使他在创作上可以找到超越前人的突破口。他不以玩赏的态度对待自然,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神圣的自然进行对话。如果熟悉六朝宗炳的《画山水叙》,还会发现,许钦松的山水画发扬了宗炳“坐究四荒”“云林森淼”“万趣融其深思”的精神,亦即在广阔无垠的山川中,画家的神思因与宇宙精神相往来而获得自由。这种大化之思与大美之境,可谓遥接早已失落的六朝传统,并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
第二个感想是许钦松画作中的阔远与广远的精神境象对“三远”的突破。传统中国画的空间呈现手段就是平远、深远、高远。但看许钦松的山水画,万水千山,茫茫无际,视野更广大,在“三远”外又增加了“阔远”和“广远”。他不止是表现阔远、广远,也把传统的高远、深远作了补充,把西方的镜头和中国移动的视点传统结合起来。传统的中国画讲幽观,移动视点,不移景观,许钦松把两者结合起来。这里的变化,由俯视慢慢变成平视,灵活地结合了传统因素和西洋画因素。
第三个感想是对中西艺术交流表现视觉感受的突破。许钦松对西法的引进,除了透视之外还有几个突出点:一是点线造型景观,融入体面造型,二是水晕墨章的灵动,以刀代笔的版画式坚实有力的用笔。笔墨“涂湿法”融入基于西方较多真实感的视觉幻想中。许钦松的某些山水画令人感觉到光在迅速流逝,仿佛坐在跑车上看风景一样。用光照形态有节奏的重复,把握视觉、景物、光线之间的关系,成功地表现了速度感,这是以往山水画中很少见的,是现代人才有的视觉经验。看他另外一些山水画还可以感觉到山上的天光和云影,不是画云把天遮住,而是画天光透过云影照射在山体、草地上的影。这种细腻的观察和表现,是古代和近现代水墨山水画所没有的。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少表现光,偶有例外也不是外光,而是发自茅舍书斋的画家心灵之光。近代的山水画也有表现光,像李可染表现树冠上的逆光。但许钦松表现了外光,表现不同季节、朝雾雨雪的时间调子,善于画反差极大的天光,对庄严肃穆的宇宙产生不可把握的神秘感。来自峡谷谷底的强光,既把前面的高山画出,又使后面的高山处于阴影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古代的云是拿空白代替的,是会意的。一般山体是实,云水是虚,用于衬托山,一般的画家往往以虚藏拙。许钦松的云却是生动的,有薄有厚,顺着山势走,或腾空而起,或钻入树丛。他非常善于表现云雾与水的关系,画出披着霞光的薄云,令画面变得气韵灵动。把云画得如此生动,还在于他以实求虚,把虚无缥缈的云雾画在有真实感的山川河流中。他的山石云雾不仅仅是得益于他对大山大水的感性观察体会,更在于对地形地貌的变迁做过理性的思考。他画的山石非常有力,把这种笔法集成块面的表现和云雾淡漠中的变化。坚实的山石和云雾既是完美的对比,又丰富了画面追求。
境界崇高 照耀人性之光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面对21世纪,岭南画派要变革,谁来担当此重任?许钦松是领军人,但还是要有更多人来参与。“大”以前是北方画坛所专有的,岭南画坛并没有这种优势。现在许钦松却一反常态,以他的资源和版画根底来追求“大”。这与许钦松从小追求“大”的个人性格特征有关。 他画大画也是因为无意中才越画越大的。许钦松追求把画幅越画越大,并不是仅仅想画大画,而是追求这种容量,才能把其内心的东西装进去,否则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值得广东美术界的同仁们来思考的问题。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看他的画,有两个概念一下子跳出来。一是照耀,比如光不是现实的光,而是内心的光。他的光是可以随处照耀。我觉得更是一种精神照耀。二是涌动,山势万马奔腾、万众来潮、风起云涌。宏观造势以自然的恒动性为原则,去印证永恒。无论在大处和小处,许钦松的用笔,每笔都留有间隔,这种间隔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横向的张力,《岭云带雨》、《凝望》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在画面上形成一种撕裂,这种撕裂是在各种力的较量中寻找一种平衡,把海、山、云联系起来,黑白间隔的东西就像海水和白滩一样,那种扑面而来的感觉,可能与此有关。从自然力出发,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扩展心气,增强感觉,将观者带到奇特的境界,这就是许钦松的画带给我的感受。在自然与绘画符号之间,许钦松寻找的是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
王仲(原《美术》杂志主编、理论家):
许钦松的山水画很“新”,一是他有西画的底子,二是因身处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广东是一个绘画大省,集中了很多中国美术史上的重量级画家。许钦松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吸收了很多东西,各画种的经验必然就融入了他的山水画中。许钦松的大山大水,既崇高到一定境界又有“度”,画出磅礴气势、雷鸣电闪,但依然在人性的尺度内。
视野辽阔 创造了新的山水气象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资深编审、美术理论家):
古代的人行万里路也到不了香格里拉和珠穆朗玛,而许钦松的足迹遍布全球,视野辽阔,画面苍茫大气,符合当代人的心态。他的画从创意、面貌、意境、容量对当前的山水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高岭(美术评论家):
许钦松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气象以及江山的概念。近三四年,他的水墨大构图画得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文化的需求很大,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把自己作为普通的艺术家来看小山小景小石小水,而是从大的960万平方公里或者从全球的角度,从自然和人的整体角度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概念。另外把人、家、山水、国家、民族等联系起来。第二,他的作品在语言上对幽谷有很好的表现,尤其对幽谷的气雾表现,许钦松情有独钟。他把峰峦处理成像浪一样,形成了韵律感,这方面他处理得非常到位。
黄启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我在许钦松的画中看到了他的控制能力和色彩能力。从修养和境界来讲,我从中看到了自然人文化的景象,同时也看到了人文自然化的景象。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
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为主,山水绘画以山川为主,如何创新已不是个体行为而是时代的要求。当代人有更宏大的视野和景象,比如可以统揽宇宙,观看星球,许钦松的作品已超过了古代的“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
梅繁(武汉美术馆策划部副主任):
许钦松的作品大角度取景,对云雾有所凸现。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山水画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大面积的云雾及光感的刻画和运用,这是传统绘画中被忽略的地方,也是当代人视角和古代人视角不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又融入了造景的过程,以心造景,画出的是自己心中的山川感受,而不是山川的外在体貌。
黄丹麾(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馆刊编辑):
许钦松的画在气势力量上做文章,在光影结构下工夫,将传统表现方式和西画方法整合,将绘画原理和设计因素相统一,所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许式山水图式。
张演钦(美术评论家、羊城晚报记者):
人的有无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两个重要的传统,一是出世,一是入世。许钦松的作品中没有人,很难用出世或入世的观点观察他的作品。我觉得这一点值得讨论。
笔墨与境界相得益彰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山水画有1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但它不能完全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传统的山水画表现的是平常的视觉,许钦松的画则是把特殊的视觉在山水画中加以表现,他在去尼泊尔的飞机上受到启发,表现宇宙大荒,应对了画展的题目“吞吐大荒”。他的艺术语言由此而发,既要和文人画、传统的山水画接轨,又要有突破,但他新融入的笔墨符号必须和文人画在精神上相衔接,否则会让人觉得这不是中国山水画了。有些画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引领了山水画的潮流,但画着画着,笔墨符号、山水画的气势没有力量感了。许钦松的山水画基本是灰、白、黑,画面却力量充实,空间感强,吸取了西画中形、光、色的表现手法,在章法、笔墨、意境上都有所突破,但在精神内核上还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精神。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一个好的中国画家,其整个变革应该是从尊重视觉感受开始。西方现代主义其实起源于画家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当视觉环境被工业革命变革后,一定会形成一个新的高峰、新的流派、新的审美样式。比如,莫奈发现了光色原理,表面上看是白色的雾气,而在他看来却是有七种色彩的雾气,这就是莫奈作为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所在。中国画的现代变革,从许钦松的画中得到的第一感受是:你的起点就在于你的视觉感受,而不是把古人的图式搬过来。许钦松在飞机上看到不同于古代山水的视觉感受后,把它抓住。这是艺术成败的关键所在,说一百个理论都没有用。因为这个东西古人没画过,必须要找到这个东西为我所用,解决好了就是“大家”,解决不好就是“笨蛋”。中国所有的山水画变革一定要从自己的眼睛、心灵开始,而不是从别人开始。
我特别关注许钦松的用光,中国画的变革开始后,画家开始大胆用光。广东画家用光有独特的个人经验,许钦松用光是不固定的,这和逆向用光及心理用光有契合之处,他成功地把自然光源改为心理用光,这是对中国山水画的提升。中国山水画如果只用外光,画不过西洋画,如何表现被水气折射后形成的灰调子,这是中国画用光的新阶段,而不是简单的打造山上的光影。我一直反对把西洋用光直接用在中国山水像照片。
许钦松的画给我另外一个启发是,虽然他画的是大山大水,但不确定画的是什么地方的山水。我觉得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山水给他的基本印象。他要做的是借着山水,做自己的笔墨语言。他的语言用得非常好。我把中国画的语言一直推到晚明时期。通过许钦松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人在语言方面达到非常高的层次,绝对不会追随自然物象,大山大水,那只是一种依托。他要表达的是大笔墨,要表达的是许钦松独特的山水与画的形态,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许钦松的画从传统的笔墨中延伸出辉煌的境界,需要解决语言问题,还需要解决如何画得充实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大画更多的是山水符号,画的是山、水、云三个要素的组合。而许钦松的作品在恢弘的气象里发现了传统的山水中没有充分表现的一些山水的东西。文人画对传统绘画雄奇的审美品格是靠笔墨呈现的。带着烟云变化光感的大幅山水首先要解决体量问题,这需要把西画一些表现自然的技法转换过来,可惜传统中不仅没有现实的笔墨技巧可以借鉴,而且在审美方式上对它也是排斥的。所以许钦松除了解决雄奇和幽微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解决笔墨语言的问题。他的笔墨主要来源于积墨方法,在积墨上又带来了积皴、积拖,为了表现大量的块面,从积点成块的状态里,要出现块状的东西。在积墨的基础上拖动笔触,产生了由点变线的移植。他把山水画得很淡,中性的灰调,既不用浓墨,也不用淡墨。而且用了积皴,形成了山石的质量感。在集成传统语言的方式上向前推进了。许钦松的山水画几乎省略了近景。如果画近景肯定是把近景虚化,画得最淡。画面最着重的地方是山水的中景和远景,这与传统山水画三段论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
袁学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培养办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许钦松一直在考虑如何把版画、油画及其他画种的手段运用到山水画中。中国的历代大家,都必定有自己的法式才能成为一代宗师。比如范宽的雨点皴、黄公望的披麻皴、王蒙的解索皴。许钦松的创作是动态、发展的。相信10年之后,随着他的发展,境界会更高,有可能成为山水画的新传统。
两肩挑 带领广东美术异军突起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美协副主席):
作为广东美术的领军人,许钦松执掌广东美协的6年来,时刻将学术视野放在如何把广东打造成国内美术强省、提高国际知名度的制高点上,以一系列的大动作、大举措,使广东美术在发展创新中呈异军突起之势,并开始在全国艺术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艺术家的许钦松更是在山水画创作上做出可贵的探索。他的山水画既继承了岭南画派的精神,又追随时代、立足创新,致力于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有机衔接,将视觉审美领域的大山、大水以及鼓荡的云气、缥缈的雾霭等具象山水形象,转换为听觉审美领域的抽象音乐旋律般的山水意象,并将静态的空间与动态的时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体,开创了一种具象与抽象并存、写实与写意并重、细微精致与宏大巍峨共生的大山水画境界。许钦松的作品以独特的古今链接方式以及独有的宏大气场,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和众多国家的重要场地,在中国山水画领域树起了特立独行的新风尚。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美术》主编):
许钦松是广东美术的领军人物,执掌广东美协6年来,始终致力于将广东以地域性为特征的美术省份打造成在全国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美术强省,同时在其个体创作中又力图在传统和当代之间找到独特的链接方式。
杨珍妮(原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许钦松的山水画,大笔墨、大气概、大意境、大境界,给人博大雄浑的大美感觉,使人震撼。而这么多年来,许钦松可谓是两肩挑的画家,一边做艺术家,一边在广东省美协做主席,带领着大家向前走。
乔平(广州日报社总经理):
许钦松有四方面特别值得钦佩,一是作画和做人,他做了很多的公益事业。二是作画也做官,他作为广东美协主席,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各项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是作画与做书,他刻苦练习书法,在作画的同时可以写一手好字。四是作画与作文,无论是论文集、还是平常的文章,对艺术有很深的见解。
许钦松(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一个画家所有的品格、思想都表达在他的作品里。今天的研讨使我很受感动,当我一个人孤独地在画室里创作的时候,思考很多。我也曾经痛苦和彷徨,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在辉煌的山水画史中如何突围是个问题。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如果没有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相信很难产生突围的力量。今天,我聆听到很多理论家给我很大的鼓励,给我学术上的肯定,就更加深了我对发展前路坚定的追求。我似乎看到了我未来的山水画高点在哪儿。这个高点我依稀可辨。那么在我未来的艺术道路中,有了这么一批爱护我的理论家给我支撑,给我指正扶助,并且推动我向更高的顶峰走去,对此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