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大运河文化专刊头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保护世界遗产 谋求可持续发展
无锡要为大运河申遗增添更多亮点
王蒙与大运河文化
世遗瑰宝 运河之光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蒙与大运河文化

    王蒙于扬州瘦西湖煦春台

    彭世团

    《中国文化报》要开辟《大运河文化专刊》,希望我写一篇有关王蒙先生与大运河的文章。从没想过王蒙先生与大运河之间的关系,梳理起来才发现王蒙先生其实与大运河、与大运河的申遗有着很深的渊源。

    王蒙先生出生在北京,他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南皮县,幼时他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小时候他是否在运河边玩过,他未必想得起了,毕竟运河河道离他家所在的村子还有相当的距离。我查了他的自传,也没见他提及大运河与自己的关系。但在我的记忆里,近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大运河沿岸,他对运河所孕育的文化充满兴趣,他把自己的努力留在了大运河申遗的路上。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通州区,经过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20余个市区,以杭州为终点,王蒙先生到过其中半数以上的城市。杭州是王蒙先生去得最多的地方。他感动于杭州的美,更感动于运河给这座城市创造的历史文化。他2004年写的《又到杭州》,比较集中地讲述了杭州给他的感动。他在苏州讲学、听评弹,想念文友陆文夫,他用《苏州赋》赞美它是“人间天上无双不二”。邗沟(今邗江)是千里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他夜游邗江,一睹昔日大运河扬州码头的热闹景象。给邗江中学题写校训“蓄德、修能、日新”。与高旻寺的德林大和尚谈道。他在太湖上泛舟,他步入徐霞客出生的小屋。他在镇江吟诵“京口瓜洲一水间”,参访赛珍珠故居,了解那块孕育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大地》的土地。他在常州讲《泛漫与经典——当前文艺生活一瞥》,参访运河边的天宁古寺,登塔望远。他到淮安参访周恩来总理故居、吴承恩老宅,欣赏当地的传统戏曲演出。他在徐州讲《文学的启迪》,了解当地的汉朝文化,讲述他对这个交通枢纽曾经的关注。他在泰安种下青松。当然,沧州是他的家乡,他时常回到那块故土。他对那里的文化情有独钟,1998年深秋,他在青县运河边的土台子下看那“大放悲声”、苍凉寂寞的河北梆子。2006年沧州建大运河碑廊,王蒙先生题写了“沧州故土,运河千年,惟愿——故乡繁荣,运河久远”。2009年春天,他又来到碑廊所在的公园,冒雨种下了一棵雪松。2011年10月到天津武清区的杨柳青考察是他最近一次去参访运河文化,在那里他了解了运河曾经带给这一方土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大运河的申遗,最早是由北京的通州区提出来的,但通州不过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而京杭大运河的联合申遗,则始于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关于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提案,参与提案的主要成员多来自于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此前,王蒙先生于2005年2月出任该委员会主任。2005年底,借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之机,政协文史委员罗哲文等3名知名专家煞费苦心联名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市(区)领导写信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有关专家60多人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程考察,会同有关部委在杭州召开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2007年2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起并在河北沧州召开了大运河沿线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研究发挥政协组织的优势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具体事项。在会议上,王蒙先生指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是中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表现,是我们对历史、对文化、对先人创造的一切的珍爱、尊重与重新认识,也是对祖先的告慰、给子孙后代的一个交代。要把大运河的申遗当做挖掘、整理、提升大运河文化的契机,也是推动大运河申遗的有力措施。会上决定策划出版“运河名城”丛书与《大运河画册》。“运河名城”在陆续出版,“大运河画册”已经于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出版。

    同在2007年,在十届政协五次会议上,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枫代表文史委作了《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大会口头发言,促成了全国政协相关专委会联合召开9个部委参加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提案专题协商会”,使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走上了快车道。因为各方面尤其是全国政协的努力,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大运河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2009年,国务院将大运河列入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指日可待,大运河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王蒙早在2008年就已经离开了全国政协文史委,但他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对促进大运河文化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先生对此十分关切,专门为《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题写了刊头,寄希望于中国文化报社能在大运河文化研究方面起到引领与促进的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