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 炜
日前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就是“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的一个重点项目。由财政部出资、中国唱片总公司主管并实施的“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首批800万元启动资金已全部到位,目前该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据该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编室主任张晓红介绍,该项目立足于对全国范围内的老唱片母版的抢救和保护,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对于这些音像文物的永久保存;建立起中国音乐录音数据库和中国戏曲录音数据库,并基于上述平台和相应的计算机管理和检索系统,实现更加便捷有效的版权社会化利用。
所谓老唱片,一般是指使用机械唱机播放的唱片。老唱片诞生于19世纪末,中国第一张唱片是1904年录制的京剧孙菊仙唱腔,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胶木唱片已完全停产。那么中国现有的老唱片到底有多少呢?据张晓红介绍,20世纪初中国有唱片工业以来的绝大多数唱片模版现在都保存于中国唱片总公司节目资料库中,其馆藏资源收录了一个世纪以来累存的逾13万面唱片模版及其他录音母版,计数10万首曲目,内容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名人的声音档案、歌曲、乐曲、戏曲、曲艺等。其中1949年以前的唱片模版有4万余面,均是极其珍贵的唱片模版孤品典藏。在“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中,保护和利用拓展的对象,不仅包括狭义的老唱片,更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相关中国音像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不仅着眼于抢救和保护,更注重老唱片资源的广泛应用前景。
老唱片保护很早就引起了业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但事实上中国老唱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堪忧。由于资金等诸多原因,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开发。老唱片资源或散落各地,或躺在版库里经历岁月的各种物理侵蚀,未能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作为“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申报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张晓红亲历了老唱片保护的十数年艰难之路。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唱片总公司当时的主管部门广电部曾划拨专项资金进行老唱片模版的清洗保护。但后来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资金来源方面的不足,老唱片的维护保养曾在一个时期被搁置起来。由于没有恒温恒湿的资料库房和先进的维护和技术管理,有的唱片老化甚至变形,有的母带出现掉磁粉,有的唱片模版不同程度受到氧化和锈蚀。中唱作为一家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仍坚持对老唱片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但现有的设备和库房储存条件还是难以满足数以十万计的老唱片模版的保护和开发的要求。
此次“老唱片数字资源库”作为国家文化发展重点项目立项成功,关系到音像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不仅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技术课题,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更体现了政府切实保护文化资源、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