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的光荣责任。新时期长沙文化建设将继续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让文化更好地回归百姓,造福百姓。”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
“让文化回归百姓,造福百姓”,这一目标一直鞭策、督促着长沙的文化工作者,也把长沙推入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行列。2011年,长沙市政府出台《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提出要形成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并明确了“642”工作目标,踏上了创建的征程。
部署: 以“642”为目标踏上征程
去年5月,长沙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去年9月,长沙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部署会议,确定在两年创建周期内,全面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初步建立起满足群众需求、具有长沙特色,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这次会议明确了“642”工作目标,即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完成两项制度设计研究课题。
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即: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工程、书香星城“211”工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以及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
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要求各级政府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讲座、送文艺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提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建设。
群众文艺“千团百佳”工程要求在“群众文艺百团”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群艺馆、文化馆包片包团定点帮扶辅导制度,对作品创作、节目排练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提高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艺术水平,开展“百佳、百品、百星”评选和星级团队达标评选活动,提升业余文艺团队水准和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到2012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1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
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工程要求依托湘江剧场开展“好戏天天演”活动,每周演出湘剧、花鼓戏等地方戏曲6场次以上;依托橘子洲,每周举办音乐焰火晚会,举行橘子洲沙雕艺术节、橘子洲音乐节等活动,打造“文化橘洲”品牌。积极探索文化市场反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组织开展“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系列活动,做大做强“五彩星沙”“相约斑马湖”“芙蓉艺术节”“快乐雨花”等特色品牌活动,同时鼓励举办各类民间文化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乡镇、村(社区)文化节。
书香星城“211”工程要求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馆(室)和农家书屋为分馆,构建覆盖城区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各县(市)参照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将乡镇(街道)图书馆、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各县(市)的总分馆体系,实行统一检索,统一管理。总分馆之间实行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通借通还。
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共享”工程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图书阅读、艺术鉴赏等服务;以免费开放为契机,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走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为外来务工人员零门槛、低消费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便利。
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要求建设长沙数字资讯中心,建设数字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网上服务平台,提供网上公共文化服务。
提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即:推进市级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区县(市)骨干设施建设、提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村(社区)级基层阵地建设。全市将整合提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便民惠民、运转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两年内提质改造200个示范性文化活动室,建成公共图书馆总分馆100个、1个数字图书馆(市图书馆),并免费开放;全市80%的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农家书屋713家。
完成两项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即从理论上探索长沙群众文化活动常态机制以及长沙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
“642”工程目标的核心是让文化更好地服务长沙市民,因此文化回归、文化共享、文化惠民成为创建工作最重要的部分。
实践: 以文化惠民为核心
文化惠民一直是长沙市政府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则,近年来,长沙市推出了多种文化惠民政策,以确保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文化惠民如今已成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核心内容。正如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所说,创建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得到文化实惠。
惠民策略之一:“千团”舞长沙。
许多初到长沙的人都很惊讶,湘江边的风帆广场每天都有自发前来演出的团队,吹拉弹唱、歌舞健身,掌声和欢笑声经常在这里交融。这种欢快的场景,其实在湘江风光带随处可见。荷花艺术团就是该团团长刘佩琪在湘江风光带认识了其他表演者后组织成立的。同样的景象也出现在乡村。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就有一支小有名气的“九娭毑艺术团”,队员们是来自不同村子的农妇。这些干惯了粗活的“喂猪婆”,如今打腰鼓、扭秧歌、说快板、演小品等样样拿手,她们还经常受邀参加乡镇、县里的各种活动。
“向群众要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受文化。”2007年,长沙市委宣传部提出了这一响亮口号,首届“百佳群众文艺团队”评选热闹启幕。100万元以奖代拨扶持资金,毫无限制的评选门槛,覆盖城乡的活动舞台……这一切将当年长沙的98支群众文艺团队迅速集结在同一面旗帜下。这一年,长沙市举办各类广场演出8000余场,团队由不足百支发展到了当年底的300多支。
2008年,长沙市委宣传部出台配套政策,定下每两年举行一届“百团汇演”的长效机制,此后,依托“百佳群众文艺团队”评选形成的“百团汇演”也成为全国知名品牌:2009年底获得了“全国首批群文品牌”;2010年获第15届群星奖。截至去年,长沙市登记在册的业余文艺团队达到1000余支,“百团”汇成“千团”,歌舞乐了星城,而群众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亦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快乐,找到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比如,湖南知青艺术团、友好合唱团、知音合唱团在世界合唱节上屡获佳绩;浏阳功夫龙狮队获全国龙狮赛金奖;小杜鹃艺术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校园文艺联欢晚会演出;雅礼中学交响乐团、湖南师大附中艺术团分别把演出搬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和伦敦大剧院……
“千团汇演”虽没有多少明星大腕加盟,但它的草根情结和乡土气息让群众与文艺紧紧相连,群众文艺活动已从最初的“要我演”变为群众自发的“我要演”。
惠民策略之二:书香醉星城。
去年12月23日,一场以“文化铸就城市、读书点亮人生”为主题的长沙市“读书达人”大型学习竞赛活动在星城引起轰动。参加活动的选手们将一股好学、乐学、比学、问学、秀学之风延伸到单位与学校,带动着身边人加入到“读书达人”行列。
从2009年开始,湖南把每年11月定为“三湘读书月”,以此为依托,长沙市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其中长沙市图书馆开展的“你的BOOK我买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影响最为深远。“你的BOOK我买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所有长沙市民都可以在湖南省新华书店(湖南图书城)选购3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只要符合长沙市图书馆采选原则和馆藏范围,并且总定价不超过150元,就由市图书馆买单。之后,市民凭身份证缴纳相应押金,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就可以将自己心爱的书借回家。这一活动的举办拉近了市民与图书馆的距离,让更多市民加入了“布克”一族。
如果说“你的BOOK我买单”活动让更多城市人得益,那么“农家书屋”则让更多农民朋友得益。长沙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已纳入全县的财政计划,“按照计划,长沙县将建设291个农家书屋,目前已建成204个,其中有近80个建到了农民家。在规划布点时,经过和村民协商,把一些书屋建到了条件成熟、服务热情的农民家中,让农家书屋离农民更近,村民看书借书更方便”。长沙县文体局副局长沈俊说,开办在农民家中的书屋,因开放时间长,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一批农家书屋建成以后,长沙县积极探索长效运行机制,将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评星定级运用到农家书屋管理中,在全省首创了“星级评比”管理模式。该县出台《长沙县农家书屋星级评定办法》,把书屋选址、藏书册数、内部环境、硬件配置、管理员工作情况、开放时间及发挥作用的情况等作为评定星级的标准和条件,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一、二、三星级。2011年,长沙县已建成的204家农家书屋中,王庚仕书屋等16家被评为三星级书屋,福临社区书屋等35家被评为二星级书屋,清泰村书屋等44家被评为一星级书屋,该县根据其星级标准分别给予了8000元、4000元、2000元的奖励。长沙县文体局负责人表示,“星级书屋”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复审确认,达到标准的继续保留其“星级书屋”称号,达到更高标准的予以升级,未达标的进行整改或取消“星级书屋”称号。“星级书屋”评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农家书屋长效、健康地运行和发展。
书香醉星城,长沙人形成了爱读书的良好风尚,在全省“城市阅读指数”统计中,长沙市的阅读指数最高。
惠民策略之三:好戏天天演 欢乐满星城。
位于长沙市坡子街的湘江剧场是长沙戏迷最爱去的地方,这个由长沙市文广新局与天心区政府联手打造的“戏窝子”天天有戏看,花鼓戏、湘剧每星期轮番上演,全本大戏、折子戏精彩纷呈。“好戏天天演, 欢乐满星城”活动2010年6月启幕,由长沙市文广新局与天心区政府每年斥资300万元共同主办,由天心区文体局、天心区文化馆、长沙市湘剧院、长沙市花鼓戏剧院承办,每周6天免费为市民提供湘剧、花鼓戏等传统戏剧演出。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群众共享精品艺术,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振兴,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市民凭身份证免费领票等措施,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均等性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探索。同时,活动在发掘乡土文化、整合现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推出了长沙旅游文化套餐,打造了湖湘文化新品牌,湘江剧场也成为长沙市新的文化风景线。
惠民策略之四:文化场馆全面免费。
2011年8月20日,长沙市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市图书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服务窗口、阅览座位、新书上架量、免费服务项目等新措施,让更多市民充分地享受到了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同年8月25日,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该馆的多功能厅、培训教室、音乐排练室、舞蹈排练室、戏剧排练室、学术报告厅、老年活动室、书画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综合排练厅、琴房和大型综合展厅等场地全部免费开放;节庆活动、团队排练、广场展演等各类活动和赛事免费开展;美术、书法、摄影及其他综合性展览免费开放。
早在2008年,长沙市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贾谊故居、新民学会旧址、李富春故居纪念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湖南省工委旧址、中山亭等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为了让市民更好地参观市博物馆,市政府还投入651万元,将市博物馆景观提质改造,去年9月以崭新的姿态迎接观众。
惠民策略之五:百万市民共享“阳光”。
从2009年开始,长沙市文广新局每年举办“阳光娱乐·创业兴文”系列活动,活动包括“百万市民进歌厅”、“唱响星城”KTV争霸赛、电玩大比拼等,旨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人参与到健康、阳光的娱乐活动中。其中“万名市民进歌厅”就是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消费券赠送给外来务工人员、环卫工人、城市弱势群体,去年,全市95家娱乐经营场所提供1万张可供10万人使用的消费券,近百家网吧共提供700余张百元消费券,令市民不花一分钱便可享受娱乐消费服务。
如何让弱势群体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城市文化生活,一直是长沙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点工作。从去年开始,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比如,“外来务工人员歌手大赛”吸引了不少在长沙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全市共选拔出38个节目共60余名选手参加全市决赛。
在“外来务工人员歌手大赛”的基础上,长沙市群艺馆今年重点打造“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举行了外来务工人员舞蹈大赛、歌曲创作活动、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及展览、“我爱长沙”文学创作征文赛等,为外来务工人员建造了温馨的精神家园;芙蓉区制定《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活动方案》,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俱乐部总部,各乡镇街道成立分部,每月组织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艺活动、培训、讲座,扶植外来务工人员文艺团队,免费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惠民策略之六:推进公共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也是市民引以为豪的资本。”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在谈到如何对待古城文化历史遗迹时表示,“能修复的尽快修复,能保护的必须保护”。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沙有“楚汉名城”之称,城内古城遗址、古代墓葬、古刹名寺、古阁亭院等星罗棋布,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和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中外。2011年12月,长沙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根据意见,至2020年,长沙将投资1000亿元建设约100个重大文化建设项目。
近年来,长沙市先后建成了简牍博物馆、橘子洲生态文化公园、“一馆三中心”(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宁乡县文体活动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工程;修缮了贾谊故居、新民学会等2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赐闲湖、潮宗街、开福寺等历史街巷及清水塘近现代史博物馆提质改造工程;望城区靖港古镇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浏阳市永和镇、开福区捞刀河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除此之外,在建的“两馆一厅”(新市图书馆、市博物馆、音乐厅)也已完成主体建设,铜官窑和炭河里考古遗址公园、西湖文化园等文化工程有序推进。去年,长沙又投资40多亿元启动了长沙文化艺术中心、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汉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
另外,长沙市辖三县(市)六区均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所辖的114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如今全市基层文化服务点1425个,农家书屋1013家,已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成果:从文化长沙到文明长沙
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了斐然成果:
●市博物馆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每年组织送展览进社区、进农村20多次;长沙简牍博物馆免费开放两年来,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年均游客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倍多。
●市图书馆实施免费办图书证后,月办证人数是以前的两倍,借阅人次达到以前的3倍。
●“好戏天天演 欢乐满星城”活动开展以来,共恢复传统剧目演出68个,演出500多场,吸引了10万人观看。
●“阳光娱乐·创业兴文”活动累计发放娱乐消费券14万余张,参与企业2500多家(次),直接参与人数50余万人次,惠及数百万群众。
●长沙市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多达千余个,常年参加文艺团队活动的群众达10万余人,举办演出1.5万余场,辐射全市180多个街道(乡镇)、近千个社区(村)、600多万群众。
●长沙市直属剧团每年送戏下乡近500场,全市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实现年放映2万多场,年服务农民观众460余万人次。
●全市普查登记非遗项目1366个,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省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2人,项目保护传承发展基地14个,民办非遗博物馆5个。
●全市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基层服务点1425个,建成未成年人绿色网吧、公共电子阅览室322家,建成农家书屋1000余家。
2011年,长沙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而文化建设无疑为文明长沙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沙市文广新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