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吉林记者 李鸿劼
一身满族传统服饰,一双粗糙、生满老茧的手,不一会的工夫,一个个鲜活的剪纸小人就在这双手里诞生了。近日,记者在吉林财经大学SIFE团队举办的关云德萨满剪纸作品展上,见到了这位满族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吉林财经大学长长的画廊里,从《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到造型别致的《萨满神像图》,这些剪纸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在展览现场,不少学生把关云德团团围住,想学习和了解这门独特的艺术,关云德则耐心细致地告诉他们:“这是满族的嬷嬷人,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满族风格的剪纸和中原地区的剪纸有很大不同,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关云德家住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是一位普通的满族农民,但他精通乌拉神鼓、腰铃的制作以及满族剪纸艺术。关云德的家就像一个小型的剪纸博物馆,又像一个小型的农村图书馆。这么多年来,他将干农活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满族文化的研究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满族的文化得以传承,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利用农闲时节,他走遍了方圆数百里的满族村,把有限的收入全部用来搜集满族的“老家什”。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他就找到村干部,提出想建一个满族民俗博物馆,“投资也就四五万元,但村里拿不出这笔钱”,他只能腾出自己的一间大瓦房,摆放这些珍贵的“家什”。此后每年卖了粮,关云德第一件事就是凑足钱,把那些惦记了许久的东西买回来。有空的时候,他总会待在那个简陋的“展览馆”里,摆弄那些宝贝。
对于剪纸,关云德更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他的母亲和姨母都是民间剪纸高手,他从小就对她们手中美丽的窗花、棚花、角花非常喜爱,经常跟着剪。满族剪纸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为了真正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长大后他便开始购买有关萨满文化的书籍,现在有关的书籍已堆满了他家的一个房间。关云德对书极为痴狂,为买到自己喜欢的书,他曾专程到沈阳、北京等地走访各大出版社。农闲时,他便根据书里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进行创作,将萨满文化中的各类神灵、图腾、面具等通过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关云德根据满族传说创作的100位萨满女神剪纸、玛虎面具剪纸,还被韩国等国家的学者收藏。
关云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他说,最初从长辈手里传下来的工具都非常简单,只适合用于剪窗花。通过钻研,他自己研制出了很多刻刀,光圆刀就有20多把。在吉林财经大学办展览时,关云德也在现场展示了各种刻刀的用法。如圆刀,他在纸上用刀扎一下,转一个圈,一个圆圆的小洞便呈现出来,非常方便。
关云德说,早在明代,满族剪纸就已经在民间流行开了,家家户户都有剪纸好手,以前的满族妇女、儿童在闲暇之时都会聚在一起剪这种小人儿。前些年东北过年时,不少人家还贴各式剪纸,但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会剪的人也越来越少。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关云德现在最担心的还是满族剪纸的传承问题:“现在跟我同辈的人已将这门手艺放下了,我的儿子里也只有老三在学。”
关云德的三儿子叫关长宝,父子俩一有空就一起琢磨着创作。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因为觉得剪纸有意思,便跟着父亲拿起了剪刀。现在农闲时,他就会进行创作,通常一件作品要反复在脑中勾勒形象,琢磨很久才能动手,“剪纸构思好后,动手剪就简单了。”关长宝说,满族剪纸不拘泥于形式,不是非得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用手撕,哪怕剪的不是纸,是树皮和玉米叶子也行。关长宝说:“家里的桌子上常常堆满各种剪纸材料,有时候想到什么就开始剪,剪纸就是一种信手拈来的艺术。”
关云德告诉记者,他想把这项手艺传给更多的人。除了积极参加政府主办的一些非遗展览,他还是几家大学的客座教授。据此次展览的总负责人曾永杰介绍,关云德的剪纸艺术融入了濒临失传的萨满文化,为了将这一技艺传播开来,他们准备建立立体化的推广网络,在网上设立相关网店,学校广告系的同学也在尝试为关云德的剪纸艺术设计品牌商标。
关云德说,九台市政府正在筹建满族剪纸培训基地和展览馆,有了基地就有了更大的舞台。如果有人想学,他愿意免费教。“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没想过用它来营利,只要多年后还有人喜爱满族剪纸,并可以通过剪纸了解更多的萨满文化,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