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公共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贸易
  标题导航
好书速递
北京怀柔十万图书进农家
《蒙学十三经》出版
首部中英文对照版《史努比漫画全集》出版
普利策文艺奖小说类35年来首次空缺
只要答得出,都愿“与之言”
我的父亲刘文典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4-3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答得出,都愿“与之言”

    钟叔河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夫子在这里讲的是知(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会看人说话,说不得的话无论如何不会乱说,故能“不失人,亦不失言”。但我只是一个庸人,并不是什么智者,所以总是失言的时候多。1957年两大失言,一是“自由民主多点好”,二是“希望党外能办报”,结果当了22年右派。“文革”中两大失言,一是“古旧图书烧了难得再印”,二是“自家天下怎么越乱越好”,结果判刑10年坐了9年。两次的结果都相当严重,全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惹的祸。

    中国有句古话,“言多必失”;西方亦有谚语,“沉默是金”。明哲保身的道理,古今中外皆然。智者之所以能称智者,正是因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失言的人其实也未必一点都不明白,但他并非智者,限于天分,想智也智不起来。他所看重的,不过是一个庸人也就是普通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本该享有的一点权利——“言”的权利而已;而要争权利,即不得不付出代价。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之别,我看就在于能言还是不能言。虽有“猩猩能言,不离走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的说法,好像禽兽也有能言的例外,但它们所能者只是本能的鸣叫,或是天籁的模仿,根本不可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人类语言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周作人说过,嘴巴的用处有三:吃饭,接吻,说话。前两项关系到生命的维持和延续,极为重要,但与猩猩鹦鹉的行为并无本质不同;第三项虽与生死无关,却是人在生物界中独一份的权利。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期限顶多126年(现时人寿世界纪录),想不白白废掉,真的还得趁早。如今开始讲和谐了,和字口边禾,人口要能吃饱,看来是做到了;谐字言边皆,让人皆能言,也应该能够做到吧。

    所以,有媒体记者来访问,只要所问的答得出,我都愿“与之言”。我想,记者代表广大的受众,总不会都是“不可与言”的吧。这次吴兴元君希望出版我的自传,我说还没有写成哩;他又提议将报刊上发表的访谈记录编成这样的一册,我即乐于从命。因为出书不过是访谈的延伸和扩展,“失人”还是“失言”的得失,实在也无须过于计较。它们对于个人来说,影响有时的确严重,但若从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来看,亦终归只是大江东去的洑水和漩涡,无碍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结局。

    文本均据报刊原载,但记录未经本人校核过的,这次都由我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使符原意。答问所谈,有时不免重复,刊出在不同时候的不同报刊上也许呒啥,印在一本书里就不很妥当了,故不能不有所删节(仍未能完全删尽,敬请读者原谅)。报纸标题字数过多或渲染过当的,也不能不做些改动。但仍将原有标题、刊载日期和记者署名于文末分别注明,没有署名的则多系电话或书面访谈。其中有两次访谈是多人一起进行的,就只将本人的发言留下了。

    (本文为《与之言集》自序,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该书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