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一场紫砂壶艺的盛宴在北京拉开帷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吕尧臣卷》首发式暨吕尧臣紫砂精品展在北京贵宾楼饭店隆重举行。与此同时,吕尧臣紫砂艺术研讨会如期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大师30余人聚集一堂,就吕派壶艺的美学风格与艺术贡献进行了学术研讨。现摘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常沙娜(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对陶瓷是外行,今天要谈的是吕尧臣大师的成就。我对工艺不太懂,就懂造型、色彩,我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好,特点是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上,包括生活体会的真善美都能融入到创作中,在工艺上还创新了绞泥,体现了他因材施艺的能力。看到他的作品,我很高兴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能代代相传。
陈若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和吕先生是1975年就认识的老朋友了。我一直很佩服他,非常敬仰他的技艺,他的艺术一直给我很多很多启发。这一点是由衷的,不是客气话。他一生潜心紫砂事业,既是很好的继承人,又是创造者。举一个例子,绞泥在历史上就有了,但是在紫砂上吕尧臣是首先使用的,像“玉玺壶”“沙漠之舟”等,都是非常感人的作品,让人身临其境,我觉得非常好。
我们的紫砂之所以能在世上流传,和其文化底蕴有很深的关系。吕先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传统上,我们总说中国是“方圆结合”,吕先生把这一点很好地继承下来。他的“玉玺壶”上的那个钮做得非常好、非常到家,而且色彩是完整的红色,既有非常精致的雕刻,又有非常有力的线条,还有很自由的绞泥的运动。这个绞泥应该是他对家乡热爱的体现。江南宜兴很多地方都是水,有大片的水,有小河,这些东西对吕先生有很自然的影响。这从他的作品中也能够反映出来,我们应该学习这一点。现在很多人很浮躁,世俗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太大,而吕先生却能静下心来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学艺术,并将对家乡的热爱体现在作品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这非常好!同时他对材料的运用也很精彩,他的绞泥又聚又散,非常含蓄,这一点值得大家去研究、去探讨,年轻人要学习他的精神和成就,而不是只学作品。
张守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尧臣老师是新中国解放后七位老艺人承先启后带出来的第一代,他们这几十年走的路是新中国紫砂文化建造发展之路,他们也是见证人。现在宜兴三四万人在做紫砂的生产,我们作为大师级的领衔人如何在这样的盛世中把我们的紫砂往前推是非常重要的。吕尧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能够沉下心来深入生活,所以他现在创造的这些绞泥作品比他原来的作品更上一层楼。我觉得尧臣的紫砂既是时代的、传统的,又是个性的、本土的,完全符合新中国紫砂传承人的地位。
马达(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在宜兴紫砂发展轨迹上,我们有好多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什么样的人是宜兴紫砂发展轨迹上的领军人物呢?我觉得就是在传承和创新上有自己独到的东西,而且这些独到的东西也能带动和引领整个紫砂文化圈,这才称得上领军人物。比如陈鸣远,他从自然万物中寻找灵感,把自然万物最美的东西融会贯通,并成为自己的创作素材,特别是把中国文人画、印章都融入到壶里去,他就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我觉得吕尧臣在两大方面也是领军人物,一是他将“人体美”融入到壶艺里;二是绞泥,绞泥是把传统五色土的颜色由不自然到自然地融入到壶里,我觉得这个也是领先的,应该看到吕尧臣在这些方面的建树。
一个人要成为大家应具备三种基本素养,一是要有天赋,第二要勤奋,第三要有热情。吕尧臣生长在宜兴,从小就耳濡目染,有这方面的天赋;同时他很勤奋。有一次在西湖博览会上,人家中午都在休息,而吕尧臣却是在画鱼,画他看了西湖以后的感受。现在吕尧臣虽然70岁高龄了,但他的创造却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热情,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作为宜兴紫砂的领军人物,希望吕尧臣给江苏的工艺美术发展,给紫砂工艺美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吕先生几十年来的创作到现在已经到了化境。现在有的紫砂壶为了引人注意,把它做得很怪、很狠,似乎这样才能看出作者的“创造性”。而吕尧臣却守正创新,他有些东西很简单,似乎清清淡淡的,就像他的为人很淡然、很随缘一样,我每次看到吕尧臣都感觉欣欣然,这种清淡的境界正好和中国茶的境界是一样的。我觉得吕尧臣的壶渐近自然,而他的人生境界也和壶的境界浑然一体,达到了逸品。
紫砂壶是一个器物,这个器物是用具。吕尧臣将器和道结合得非常好。什么是道呢?就是中国人的自然之道,即中国人对万物的看法。吕尧臣深谙自然之道,每一个器都是随物化形,我觉得他通过器找到了自己内心的道,找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道。
张夫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先生在工艺美术的研究和探索方面能够坚持传统,能够保持我们中华文明的气质,我觉得他确实在追求一些新的东西,也在变化,但是做到了“万变不离其宗”,或“风筝高飞不断线”这样一种境界,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年轻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从他的作品来看,绞泥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大大丰富了紫砂的装饰语言,而且赋予了一种诗情画意的韵味。比如像“天际”那样的作品,虽然它是一个器,但可以看出大自然的状态,可以感受到他的手法,也可以感觉到中国文化的那种气息。此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创新,包括过去很少有人涉及的“人体”,这样一种破例或胆识,像吕先生这样年纪的人能够如此开拓,实在难能可贵。
我感觉到吕先生的创作赋予了古老的紫砂器一种崭新的艺术生命,或者说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虽然他仅仅是泥做成的器,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上面所承载的数千年的文化内涵。
李正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湖南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我的《中国陶瓷艺术图典》一书,其中最后一个部分是精艺陶艺,里面收集的唯一的紫砂图典就是吕尧臣先生的“天际壶”,表达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和“天人合一”之意,体现了吕尧臣先生的综合实力及综合素养,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吕尧臣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自己,他有一个追求的目标,有一个准星,不会迷失方向,这一点是同行的楷模。
尹汉胤(著名作家):大家都知道紫砂是方寸之地,是创造余地很小的工艺,而恰恰宜兴人能够用最简单的泥巴,用妙手创造出一个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集中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我想这是宜兴这块土地的结果,更是吸纳了各种门类艺术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绝的绝活是在八仙桌底下打一套猴拳,而吕尧臣先生也正是这样,他导演出大艺术、大境界,用他的艺术语言——不是按照前人的方式完全照搬,经过思考体现在紫砂上。
能够走向世界的中国艺术必定是浓缩了本土文化的艺术。吕先生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更多地是有文化的准备和文化的积淀。紫砂走到今天如果只强调工艺性而不强调文化性,不可能走远,也不可能出新。紫砂要走向世界,就一定要把中国的文学元素、艺术元素融合起来。
毛正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的紫砂壶非常丰富,他将几十年来的变化和经验都融入其中,这对我们搞青瓷艺术也是一种启发。吕先生是我们的榜样和标兵,我回去后一定要把今天研讨会的内容讲给我们龙泉的同行,让大家把龙泉青瓷像宜兴紫砂一样传承发展。
黄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绞泥本来是一个工艺的东西,但是能够用得这么好,这是吕尧臣先生的杰出贡献。一些年轻陶艺家也掌握了绞泥技术,但是他们做出来的壶总缺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造境和一种移情。如果你在美学上达不到造境和移情,那你就只能是一个工匠。他的“沙漠之舟”最主要的元素是静和净,我一看到这个作品就想到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要想对艺术有所追求和创新,作者必须要甘于寂寞,如果你不甘于寂寞,不能远离名利,你就做不出杰出的作品来。
看了吕先生的作品,我觉得新的“文人壶时代”开始了,这个新的“文人壶时代”主要是通过造型,把造境、移情综合起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吕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就在于他的紫砂壶造型非常丰富。朱熹有句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吕尧臣的创作既有源头又有活水,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天光淋漓。
李春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先生的作品让我非常震撼。如一位老师说的:既是传统的,又是非常现代的,而且是非常中国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习吕先生,使我们的作品也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既要传统又要创新,而且一定要是中国文化的。
山谷(著名作家):我以前出过一本《风雅紫砂》,我选了40把壶,吕尧臣老师的作品我就选了8把。他的作品除了工艺美、材质美外,美学意识也很高。作为民间艺术家,吕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民俗的智慧和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每件都能给人以美的联想。他的那把“蝶双飞壶”造型极好,中间有一道腰线,两只蝴蝶一上一下表现缠绵的爱情,真是让人吟咏再三。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面对吕尧臣先生的作品,我有一些体会,用三个词归纳:从容,自信,自美。
“从容”反映了吕尧臣先生的创作心态。这个心态很重要,因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我们的艺术家心潮澎湃,我们很多人不够从容,不够宁静,这样火爆的、热烈的、绚烂的浮躁气息,实际上很影响工艺美术的质量和精神。很多人都谈了文人精神,我觉得文人就是很文静的、很从容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上我强烈感受到了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通过这样一种从容心态的感染力,使得我们工艺美术创造能够沉静下来,这是吕先生给我们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第二是“自信”。100年来,我们一直处在不自信的状态下,对我们的工艺文化和传统缺乏自信,觉得这些东西很落后很保守,我们应该追求西方的文化,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还有一种自我的不自信,因为受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工艺美术家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种心态影响了工艺美术创作的状态和工艺美术的艺术水准。在吕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自信,看到对传统紫砂壶形式的基本保持,还能看到个人的创作和创新。自信的创造力,是在深厚传统上自然流露出来和生长出来的,必须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
吕尧臣先生的作品堪称一个时代审美的标杆,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今天的创造堪比清代、明代的很多大师。这种创造是在强烈的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是自美。现在很多“创新”其实是对工艺美术的规律不了解,对工艺美术自身在美学上的讲究不了解。今天我在这儿欣赏到吕先生的壶艺,真是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美。吕尧臣的壶艺之所以给我这样一种自美,我想这是一种人格的充分呈现。这种“自美”,工艺美术界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发扬。
殷秀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从吕尧臣先生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出他是70多岁的老人,他的作品特别清新,好多属于自然生活中有情趣的东西,他都能悉心观察,巧妙地表现出来。吕先生永远保持创作的激情,值得我们学习。
工造尚朴 五色浑融
——感怀吕尧臣先生艺术
吴为山
太湖源头,波接万顷,水龙潜跃,凤鸟萦徊,岸花攒簇,竹木深深,此处有桂柱琼轩,阆苑仙山。晨曦初微,但见鹤发童颜者,行太极于此,刚柔兼济,似得神助;满目夕晖,却听京胡弦音,其韵渺渺,有板有眼,声遏行云。此翁吕君尧臣先生,乃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陶都宜兴,人文荟萃,名匠辈出,古之供春,近之景舟,今之尧臣,代代相因,承旧开新。尧臣五色,绞泥为媒,意象浑融,奇境妙生,玉质灿灿,紫气盈盈。自创家法,立派开宗而名动艺坛。吕翁型制崇简,工造尚朴,得方圆神韵而标典范。尧臣君非止步自画,而独辟审美新境,穷源溯本,美人之美,探人体之奥妙,究形态之流韵,遥想贵妃出浴,芙蓉照水,兴之所至,妙手捏造壶中天地,水润玉滑,正暗合乐天诗意。吾歌之,颂之,其神出古异。吾仰之,敬之,其法其技非囿于壶艺。由器入道,由古入新,曲高而和众,故尧臣之造化当以弘扬吾中华之文化为宗矣!
壬辰之春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