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高校首开虚拟表演与主持专业
动漫人才培养亟须破除结构性矛盾
2000名大学生争当天津美术馆志愿者
首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双年展举办
中国戏曲学院师生
汇报演出五月上演
昆曲应该纳入大学教学
上戏创意学院:跨学科谋划大格局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昆曲应该纳入大学教学
——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研讨会侧记

    刘  柱

    本报讯  4月29日,来自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昆曲专家、学者、“昆迷”们相约湖南郴州,参加“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专家研讨会”。

    “我教过的一名初中学生2011年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中学语文老师邓仁刚很自豪地说。

    “昆迷”邓仁刚在会上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会后忙着向专家、学者讨教如何在校园更好地传授昆曲艺术知识。

    “昆曲艺术中包含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在课堂上我经常播放昆曲的影像来帮助学生理解。”邓仁刚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受学生喜欢,“既学会了知识,又传播了昆曲艺术,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吴昊是邓仁刚最得意的学生。邓说,这名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课后经常看见她模仿昆曲腔调诵读诗词,就觉得她将来肯定有‘戏’。”

    “昆曲应该纳入大学教学。”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张丽珍认为,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功底,“更容易理解昆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张丽珍介绍,她所教授的《昆曲清唱选》让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基本的理论、欣赏的基础、简单的学唱,“再邀请内地专业的演员来校现场演示,在近距离交流中让大学生体验昆曲的艺术之美,这是传承昆曲的一种最佳结合方式。”

    “昆剧团要主动联系大学,多把这种艺术送进校园里。”张丽珍的建议还有另一层深意,“这不仅会培养一批有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观众,将来他们对昆曲的提升、再发展都有鞭策作用,甚至会成为以后昆曲的研究者、创造者。”

    在昆曲编剧老艺术家余懋盛的眼里,这门古老的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继承和发扬昆曲有老一辈艺术家的功劳,但最终还要靠年轻人撑起大旗。”

    4月26日至29日,台北昆剧团与湖南等8家昆剧院团联袂登台献艺的演员中,“80后”“90后”成了台柱子,这种变化让余懋盛很是欣慰。但他认为,“校园是昆曲传承的‘种子’,应该在校园里更广泛地普及。”

    “昆曲进校园,播下艺术的种子,一定要更积极地去做。”祖籍宁波、年逾六十的台北昆剧团团长应平书就是一颗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昆曲“种子”。“在大学里学过昆曲,20年后又从事了昆曲艺术表演。”带着眼镜、留着短发的她温尔一笑,用简短的一句话诠释了“种子”的意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